疫情结束之后,还是会回归理性。
2019年的资本寒冬还未回暖,新冠疫情又在2020年伊始带来了新的危机。
万物萧条,自动驾驶赛道却在疫情期间迎来了好消息。
3月3日,Waymo宣布获得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亿元)融资;2月26日,小马智行(Pony.ai)获得丰田4亿美元的投资;同日,博世旗下的创投机构也加码驭势科技(Uisee)的B轮融资。此外,最近获得融资或有融资新动向的中国自动驾驶公司,还包括了Momenta、智行者、新石器、高仙机器人、AutoX、擘朗智能等。
为什么在持续一年的资本寒冬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自动驾驶行业还能逆势上扬?
事实上,搭载了摄像头、激光/毫米波雷达及AI系统的无人车,大部分仍处于demo阶段,应用成本偏高,尚未实现规模化落地。
但疫情却让一个自动驾驶细分领域的应用在短期内明显加速:这就是涉及物流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
从物流行业的全链路来看,自动驾驶在其中的落地场景分为仓里和仓外。
以AGV(搬运机器人)为代表的仓内自动驾驶机器人目前已有较成熟的应用;而仓外场景复杂,目前入局企业多聚集于干线和末端:
· 干线运输,主要涉及L4级高速自动驾驶重卡;· 末端配送,指最后一公里,包括园区和小镇等场景的低速无人配送。
整体而言,自动驾驶技术在仓外场景的发展处于早期,而疫情导致的用工难,凸显出了这一场景的市场价值;此外,之前分散在各园区中的低速无人车/移动机器人通过支援武汉,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对瞄准物流赛道的自动驾驶从业者来说,这既是一个窗口,又是一次真实的“压力测试”。
在这个低速无人车纷纷加入“抗疫”大军的特殊时刻,自动驾驶在物流行业的场景落地已经发生了“量变”。
本文聚焦物流自动化与自动驾驶技术的交叉点,与诸多深耕于物流、自动驾驶赛道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共同探讨:疫情催化之后,无人驾驶会在物流行业掀起自动化的新变革吗?
1.一场关于未来的真实“压测”
目前,新冠肺炎已发展为全球流行病,截至2020年3月19日晚,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22万。
最早开始严控疫情的中国采取了全国封路、封村的“抗疫”措施,有效扼制了疫情发展,但也令B端物流企业叫苦不迭。
对物流企业来说,市场供不应求使得招工难,雪上加霜。
疫情期间,物流一线实操人员奇缺,而运输需求暴增,使人们意识到劳动密集型运营模式的不可持续以及人力在极端场景下的脆弱。之前物流行业中被人口红利掩盖的老龄化、流动性大、招工难等问题也随之凸显。
而末端用户出于对交叉感染的担忧,提出了“无接触”的新需求。
随着疫情发酵,C端市场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度暴跌,无人配送从可选项逐渐转变为必选项,低速无人驾驶汽车(后文简称低速无人车)成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新方式。
在激增的需求面前,国内低速无人车的研发制造企业迎来了一次大型“压测”——
车能不能造出来?成本能否控制?产品能否铺出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抓住市场切换、公众认知转变的窗口,争取更多的订单和投资。
疫情伊始,华为、京东物流、美团、苏宁、一清创新、行深智能、新石器、真机智能、坎德拉、智行者、白犀牛、驭势科技、哈奇智能、穿山甲、擎朗智能、优地科技、云迹科技等厂商都在部分地区启动了低速无人车配送服务,以解决末端配送环节中直接接触带来的病毒传播等潜在问题。
2月13日,美团率先在北京顺义区的几个美团买菜服务站,试点部署无人车。
最先行动的是京东物流——武汉封城不久,京东就从北京紧急调配了两台自研L4级无人配送车前往武汉,并于2月6日顺利完成首单服务。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告诉「甲子光年」,目前正在准备第二批的两台无人车,预计近期运往武汉。
以此次京东从武汉仁和站点到第九医院的配送路线来看,仅一台配送机器人就已经完成了该路线上超过50%的订单任务。
京东在武汉部署的无人配送小车
真机智能与苏宁合作的卧龙一号无人配送小车已于疫情期间在北京的苏宁小店上岗使用,负责便利店到小区的物资配送。
白犀牛无人车则于2月19日进入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协助配送物资。此前,白犀牛无人车已在北京中关村环保园附近试运营,春节后的几周里,完成300多单生鲜无人配送,平均配送里程1~3公里,耗时15~30分钟。
白犀牛无人车在武汉光谷方舱医院进行配送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间,80%的包裹交付都将采取自动配送,不少低速无人车的研发制造企业都很看好无人配送的细分市场。一览众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速自动驾驶汽车年销量将达到19万辆,其中物流配送领域将达到8万辆,为最大的应用市场。
伴随低速无人车在“抗疫”中获得的广泛关注,国内也掀起了一波小小的订单热。
尤其是瞄准了末端配送场景的第三方无人车/机器人供应商,已开始在疫情后期逐渐收获多元的外部客户的小批量订单。
“我们有一部分业务来自海外发达国家,业务量稳步增长,”真机智能CEO刘智勇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在室外场景的落地正在螺旋式成熟,疫情将之凸显了出来,“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新契机,这与2003年SARS促进电商的崛起类似,此次疫情会加速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从Robo-Taxi赛道转入低速无人车的白犀牛团队,在疫情期间也收到很多合作需求。白犀牛CTO夏添认为,这次疫情会促进现有自动驾驶技术与落地场景的结合,但对于技术难点,还要继续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