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一词源自20世纪的欧洲,意为:快速&时尚。主要特征就是上货时间快、价格亲民、紧跟潮流,而备受大众追捧。
快时尚听起来像是一种文化趋势,但实际上,它是现代供应链上层建筑的必然结果。
这个工业巨人已经变得足够强大,足以影响需求本身,因为我们看到,我们以前有机演变的时尚趋势,现在设法适应一个新的和浪费的价值体系。优先考虑即时满足和短期负担能力的价值观。这种制造优先权的交换,虽然确保了中间商的巨大利润,但对服装的质量、消费者的健康,以及最引人注目的环境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这是对“一次性用品”狂热崇拜的终极体现。
快时尚标榜其主要特点是“买得起”,部分原因是它是由石油工业的廉价副产品塑料纤维制成的。这些服装设计本身就紧跟即时潮流,主要来自Instagram和明星电视亮相。以前的时尚潮流是季节性的,源自“t台秀”,由天然材料制成,而现在则是每周流行一次。人们购买最新款式只在一个场合穿,然后丢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衣服的生产质量如此低劣,无论如何也穿不了多久。
为了更实惠,这些服装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生产的,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企业奴隶劳工。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主义体系,它不仅剥夺了消费者本土的时尚文化和纺织工业,还以“如果没有慷慨的国际公司,他们拥有的就更少”为借口剥削外国劳工。传统服装业无法与之竞争,因为它们的时间偏好更长、工资水平更高、劳动法更严格、最终产品更昂贵、质量更高。
然而,在经历了辉煌发展后,快时尚逐渐显示出颓势。特别是疫情的爆发,高昂的门店租金和库存积压成了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新的时尚是一种满足于零售疗法的享受,但它是以牺牲所有其他考虑为代价的。只要能在下周换上新的“款式”,就不用担心做工低劣或材料有毒。GAP、H&M、Primark、沃尔玛和Topshop都是快时尚商店的例子,当你进入这些地方,迎接你的是这种塑料令人兴奋的臭味。聚酯、丙烯酸、尼龙都是塑料纤维的代名词,塑料纤维占全世界服装的60%左右,而以前这些服装都是由棉花、皮革和其他天然材料制成的。
然而,我们似乎根本无法抗拒生产和分销系统所设计的低价格。
通常,慈善商店甚至不会接受这些衣服,因为它们的质量是如此的可疑,如此糟糕的衣服不容易老化,而且不能回收,因为它们大多是合成的。通常,服装银行会把废弃的一次性衣物卖给欧洲的中间商,再由他们转卖到非洲。但这种剥削循环不仅影响了传统的国内纺织品制造,也影响了非洲本土的纺织品制造商,因为他们同样被廉价服装淹没,只是二手的。
全球快时尚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250.9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30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1.9%。尽管出现了新冠疫情,但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39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
负责的公司以前是共生的个体企业:设计师、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虽然他们外包了生产的实际劳动,但他们完全管理它。现在这些单个的大公司是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通常是设计师。它是国际大规模生产系统本身,供应链,这是运作的后勤支柱,其他一切都是极端的。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是服装“买得起”的来源,代表了数量对质量的最终胜利。毫无疑问,这些企业在煽动这些趋势方面有很强的影响力,这可能会受到社交媒体活动的影响。因此,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利润结构,可以创造和提供需求,以确保自身的增长。
现在我们知道,大多数一次性塑料产品最终会进入我们的海洋。塑料不会简单地消失,它甚至不能像有机织物那样适当地降解(塑料降解可能需要数百年)。当这些廉价衣服被清洗时,这些人造纤维被释放到供水系统中,它就进入了生态系统。据估计,单次洗衣就会释放出成千上万的纤维——所有这些纤维都将被运往海洋。
这些微小的纤维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这些塑料会被鱼类消耗,并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17年的一份报告估计,海洋微塑料中约35%来自合成纺织品。这是2017年的数据,如果你想将其与快速时尚市场的预期增长进行比较的话。
这也许是我们发展的快时尚消费主义的不可阻挡的高速列车的最令人担忧的最终结果,我们已经成为机械分配系统的奴隶。这不仅是对真正的时尚或传统纺织艺术和工作的成本,而且是对地球的缓慢毒害,以及对我们的毒害。
在初次新冠疫情封锁后,人们曾有微弱的希望,认为可能已经不再喜欢单穿尼龙衣服,而是重新燃起了购买高质量耐穿衣服的兴趣。但禁令一解除,Penny's、Primark等店门口即排起了长队。
因此,快时尚心态是“一次性”消费主义的终极表现。人为的便利神话告诉我们所有东西都是一次性的,而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用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一次性。但我们生活在一个“计划性报废”的悲剧时代。
大品牌快时尚入驻中国市场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上升,消费力逐渐显现。中国市场就成了全球各大快时尚品牌的“必争之地”。
2002年,优衣库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从此拉开了中国快时尚市场的发展大幕。紧接着,诸多国外快时尚品牌也争相进入中国。
早些年,Forever 21、H&M、Zara等快时尚品牌,因为设计时髦和售价低廉而大受欢迎,加速了快时尚在中国的布局,店铺火速遍布大江南北。
尤其是Zara的成功,引来了大批国产本土品牌效仿。大家都熟知的Zara成功模式,暨:搬运大牌秀场的设计,迅速组织生产,最大程度去掉中间环节,以更快、更新、更多的产品模式,给消费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潮服装,再借助各种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最终实现成交。
“Zara模式”的优点就是:规避了服装行业6个月一更新的弊端,以低成本满足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且降低了自身库存风险。这种模式在中国一度很吃香,众多国产品牌开始学起了Zara,学的最成功的当属——来自广州的Urban Revivo。
逐渐衰落的快时尚
然而好景不长,从2018年开始,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出现了大量退出的现象。
先是英国快时尚品牌New Look、TOPSHOP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接着,2019年韩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宣布关闭线下和线上店铺。
而在今年,Zara集团旗下的快时尚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宣布将同时退出线下市场,只保留线上店铺。昔日的王者都纷纷闭店,败走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