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V:在无人仓里“共舞”的机器人
受资本青睐 年增幅超过30% 创业门槛提升 只有个位数能活下来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今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 “北京8分钟”惊艳了全世界,24台背载着冰屏的机器人在不停地冰上滑动中,与舞蹈演员、现场灯光、舞美形成了天衣无缝的绚烂美景。它们便是俗称为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智能移动机器人。
为这些机器人打造的舞台不只有冬奥会,富士康、京东、菜鸟、苏宁等分布全国各地的无人仓,同样是它们的舞台,而且“舞者”的数量更多。数十台、甚至数百台机器人,无声穿梭在仓库中,它们身上背负着重重的货架,沿着精准规划的路径,将货物送到需要的人身边。
自从亚马逊由Kjva机器人打造的无人仓亮相后,这样充满科技范的智能仓库便成了各家电商平台、大型企业的梦想。《IT时报》记者从多方消息源得到的综合消息显示,2018年AGV的整个市场增幅至少在30%以上,总量可能超过2万台,其中光菜鸟给快仓一家的订单便有1万台。
但同时,烧钱、山寨、价格战、商业模式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样拷问着这个看似烈火烹油的行业,领头羊和创业者,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都在思考切割的方式。
仓库里的“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4年,一段视频将亚马逊仓库内的工作情景公之于众,让Kiva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外表看起来像扫地机的机器人,可以自动负载货架,根据规划路线移动,自动避障自动暂停,将传统的“人-货”分拣方式,变成了“货-人”。
四年后,国内的电商平台也都拥有了各自的无人仓,据前瞻研究院统计,京东的上海亚洲一号三期无人仓实现了从入库、存储、包装、分拣的全流程、全系统的智能化和无人化;阿里的广东惠阳无人仓是我国实际投入使用的最大规模无人仓库;苏宁在2017年双十一前全面上线了云仓库……无人仓正在遍地开花,而国产类Kiva的AGV移动机器人也成为创业者和资本的宠儿。
2017年,国内出现了两家明星级AGV创业公司--快仓智能和极客嘉(Geek+),快仓获得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菜鸟网络和软银中国投资,快仓因此也被看作是阿里系在智能物流领域部署的一颗重要棋子,极客嘉同样是B轮融资,由美国华平投资集团领投,原有股东火山石资本等跟投,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约等于3.7亿人民币)。
两家的产品都是类似亚马逊Kiva的小型搬运机器人,特点是行动灵活、自动避障,技术难点在于调度系统,当几百台机器人同时在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的仓库里搬运货物时,如何避免撞车是最根本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订单下来,系统必须在1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判断,哪一台机器人离这个商品最近,同时为其规划到达货架并且托载货架到分拣员位置的最优路线。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如果有500台机器人同时在跑,你需要穷举这一台机器人和其他499台机器人的所有可能性,然后才能得出最佳答案,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失误很可能造成连环效应。”程宫(化名),一名做了将近20年AGV的工程师,在他看来,AGV调度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
“菜鸟给了我们1万台的订单,在菜鸟恩施的仓库里已经试运行,目前最多可以做到200台机器人同时运作,当然也不排除会出现突然死机、暂停等情况。“快仓市场总监孙迪告诉记者。
不过,据程宫了解,亚马逊此前已经可以做到在两三万平方米的仓库里350台Kiva同时运作,以此对标,国内产品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资本带来的价格战
“无人仓自然是未来两年的热点,小型移动机器人也确实有较大需求,但现在出现的趋势是,高端商品正在低端化。”新松移动机器人BG副总裁王玉鹏对资本给行业带来的冲击毫不讳言。
此前Kiva刚出现时,国内便有企业对其很感兴趣,当时一台Kiva的价格在30万元-40万元之间,如果几百台同时使用,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如今,四年过去了,国产类Kiva的AGV机器人价格已经降到了每台8-10万元左右。
不可否认,资本的进入对这个行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程宫的不完全统计,2017年,发生在AGV领域有15起左右千万级别的纯风险投资,百万级的投资,另有10-15笔,大额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商仓储AGV,比如前文提到的快仓和极客嘉。而程宫预计,如果2018年发生新的大额投资,很可能拿到“船票”还是几家头部企业,“经过一年,上次融的钱估计烧得差不多了。”
孙迪告诉记者,快仓目前有5-6款产品,载重在600公斤到1吨左右,价格在10万元上下,这里面包含了合理利润,且快仓已经盈利。
背靠大树、有着来自菜鸟稳定且大规模的订单应该是快仓盈利的关键,但这恐怕只是个案。
早在2014年,王玉鹏便测算过国产Kiva型机器人的成本,仅硬件部分,一台机器便需要13-14万元,何况还有调度系统、人工成本以及合理利润。2017年,当王玉鹏再次测算时,硬件成本下降至10万元,但依然不包括其他任何成本,“对于一般企业而言,10万元根本赚不到钱。”
尴尬的电商市场
另一个尴尬在于,尽管电商平台的无人仓似乎是个庞大的市场,但留给AGV公司的空间并不大。由于AGV连接订单、分拣、发货多个环节,数据太过敏感,业内一直有“傍大款”还是“独立发展”之争,但从市场表现来看,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已经选择了快仓,而“老二”京东在研发自己的AGV机器人,即便是快仓,也要考虑菜鸟“吃饱”之后的发展道路。
“通用、标准化、可复制”是孙迪反复向记者强调的关键词,在快仓的规划中,如何将整套智能仓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变成一个相对标准化、并且开放的产品,可以快速在多行业中部署,是他们目前技术研发的重点,显然,快仓并没有将未来放在菜鸟一家身上。
大型制造业、医药生产机构、连锁医药公司……这些独立的、垂直的大型商业企业,或许才是AGV更好的金主。例如银行金库对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现在通过AGV机器人和机械臂机器人,可以在无人情况下完成黄金的转移,这样的订单需求远比电商简单,但工程实施速度快,客户对价格敏感度不高,基本可以保证合理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