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是下个10年互联网最大品类,越早布局才能越早参与。农产品电商,本质是农业电商,目前来看社区电商模式与农业电商是最契合的。”10月30日,一位阿里巴巴相关业务线负责人对虎嗅表示。
进入10月,阿里、美团、拼多多纷纷加大了在农业上的布局力度。10月30日,拼多多开启“苹果双11”;10月中旬,美团优选在“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与多家种植合作社签约;10月27日,阿里淘菜菜宣布将再“调”100万斤平价菠菜全平台投放。
随着2021年橙心优选、十荟团等平台逐渐“偃旗息鼓”,社区电商已经正式进入“大厂时代”。在社区电商圈内,美团、拼多多、阿里甚至被视为“新三国”,而农产品正是这三大平台共同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波“社区电商的大厂三国杀”游戏中,阿里慢了半拍。在2020年,美团优选、多多买菜已经分别成为各自公司的核心业务,美团和拼多多给社区电商业务匹配了更多的资源、人力,甚至在两家公司内社区电商均被视为“一把手项目”。阿里今年才逐渐提高社区电商在集团内的重要度,而在架构调整、资源匹配等环节,阿里的社区电商业务线直到9月才彻底完成升级。
“我们需要弯道超车。”阿里巴巴淘菜菜蔬菜业务负责人罗杰对虎嗅表示,2022年春节,将会是阿里淘菜菜的关键节点,围绕农产品的几个关键业务能否真正跑通,到春节“即见分晓”。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2022年的上半年,对阿里、拼多多、美团的社区电商业务而言会是关键时刻:围绕农产品的社区电商“前哨战”可能会在此时进入新阶段。“对美团和拼多多而言,能否守住既有优势并持续扩张会是关键点。对阿里而言,在社区电商这场大戏里,到底是看对手二分天下,还是实现三足鼎立,此时可以一探究竟。”
悄无声息的蔬菜博弈,已经出现在人们“饭桌上”。10月31日,来自“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菜价信息显示,菠菜价格已经比前几日明显下降,以天津市场为例“平均批发价”已降为9.95元/公斤(几天前则是12元/公斤~15元/公斤的价格)。而就在这一天,在阿里淘菜菜、美团优选上,天津市场的菠菜价格分别为9.20元/公斤、9.56元/公斤。
互联网大厂的卖菜逻辑
据拼多多的相关人士向虎嗅表示,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在每一次公开讲话和电话会议中,都会提到“农业话题”。来自拼多多的数据显示,在全平台GMV中,目前农产品类GMV占比已经达到16%。
而在今年8月,曾有熟悉美团社区电商业务的人士向虎嗅透露,2020年至今发力农业已经是美团内部的关键方向之一,2021年美团最关键的投入项目之二是围绕农产品的冷链建设以及寻找更多货源地。
阿里围绕农业的深度发力,始于2019年的数字农业事业部。在2019年10月,阿里曾宣布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之后不久其中一部分基地升级为了“盒马村”。而在今年5月,阿里旗下的农产品供应链正式和社区电商事业群打通,这也被视为2021年阿里整合旗下农业产业的关键举措。
三个平台重视农产品的原因来自两个维度。首先是宏观因素影响下,发力农业与大方向契合。曾有业内人士在9月底向虎嗅表示,“美团、拼多多、阿里、京东几个平台的部分农业项目,并不以纯粹的商业角度去评估价值,相关人员也不以经营指标去衡量业绩。”
另一个原因则是农产品对于社区电商的特殊价值。
“农产品的复购率更高、消费频次更高,作为社区电商的流量入口极为合适。通过日常消耗的土豆、黄瓜、胡萝卜,平台可以迅速培养用户习惯和忠诚度,并为日后在平台上贩卖其他品类及高客单价产品打下基础。”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电商分析师对虎嗅表示。
隐藏在“流量入口”身份背后的,还有农产品的“待互联网化潜力”。曾有负责某电商平台农品事业的相关人士认为,“互联网思维和玩法还没有深入改写农业,下一步互联网基因对农业的影响,可以从销售端深入到生产端。”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关键变量:流通效率和履约成本。
据罗杰透露,在杭州等地,淘菜菜正在试点“本地菜”项目,这些菜从农户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物流”时间是一个关键点。“目前,我们可以做到16~20小时,而在明年春节我们希望做到12小时。”
在理想状态下,在12小时内,从田间采摘的蔬菜将经过清晰、加工(修剪整理)、包装等一系列环节。但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个流程,不仅需要冷链等基础件的保障,也需要在关键环节匹配相关人员并提高人效。
某生鲜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在9月曾对虎嗅讲述了一个细节。2021年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平台均在发力水产活鲜即时送达业务,在前置仓中这些平台不仅要建成“水族馆”,还需要单独匹配能够处理水产的人员。“如果消费者希望买已经加工好的活鲜,前置仓中需要有人能够立刻进行专业处理。”
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效问题。对于部分水产需求并不旺盛的城市而言,如果每一个前置仓中都匹配一位专职“渔夫”,那么该人士一天的工作量可能只有不足10单,这意味着低人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生鲜电商平台需要重新设计前置仓员工的“工作范围及绩效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流通效率不仅是时间和专业加工的问题。据统计,部分农产品由于流通效率较低,而造成的损耗普遍在10%~20%。曾有云南的蔬菜水果种植者向虎嗅描述了其中缘由:以水果为例,在运输过程中,颠簸会导致水果“磕碰”,而这些果子的价值会严重缩水。而在蔬菜环节,损耗更为明显,以圆白菜、大白菜等蔬菜为例,这些菜在运输环节中经常会因为“磕碰”等原因导致外表层不美观,当这些菜送达C端市场时,消费者会习惯性地摘下“最外面一层叶子”。
隐藏在流通效率背后的,是履约成本谁来承担的问题。
在部分社区电商平台中,因运输等环节造成的损耗,是需要由供货的批发商来承担的。曾有华东地区的蔬菜批发商向虎嗅表示,平均每一单的损耗至少在10%。“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说,社区电商只做蔬菜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