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被称为“国货品牌和农产品的双11元年”

2021-11-16 10:03

持续半个多月的2021年双11购物节,终于画上了一个还算圆满的句号。这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双11,也是参与平台最多、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跟大部分消费者一样,我口里喊着“今年双11不想再买东西了”,其实还是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到现在还有很多快递包裹没拆完——其中来自拼多多的包裹比例不低。

熟悉电商行业历史的人可能还记得,早年的拼多多并不是双11这类购物节的主角。因为它的口号是“每天都是双11”,实现特惠商品的常态化,所以不会对某个时间段的活动特别在意。但是,自从2019年以来,情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019年,是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的第一年,双11期间也第一次举行了“品牌补贴日”。以iPhone 11手机为代表的一批大牌商品,同时拉升了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量和复购率,从而让拼多多加速了向“品牌电商”的进化。

2020年,拼多多联合湖南卫视,首次举办了双11主题晚会,吸引了大量媒体报道和外部关注。本次拼多多双11推出了秒杀优惠券、超值大牌、九块九等多种玩法,设置了10个品类分会场;它已然成为双11购物节最重要的参与平台之一。

2021年,拼多多继续加码双11,重点资源倾斜到两个方向:国货品牌,以及农产品品牌。“买接地气的国货品牌”,成为拼多多对消费者的一项核心吸引力。

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拼多多在国货品牌和农产品方面,具备独特的、难以复制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双11期间。如果说每年的双11是观察中国消费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那么拼多多就是这个窗口上最能让人看清“国货”和“农产品”的那块玻璃。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拼多多平台的本质决定的。

首先,在主流电商平台当中,拼多多的活动规则最简单,消费者既不用做“算术题”,也不用忍受长时间的预购和饥饿营销,而且由社交传播导致的口碑效应最强。因此,拼多多最适合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或“理性需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双11“剁手党”正在向“理性人”转变,“薅羊毛”需求让位于“品质消费”需求——拼多多的经营方针,良好地迎合了这个转变。

其次,大部分电商平台,无论是货架电商平台还是新兴的内容电商平台,双11活动的规则都严重倾向于国际大牌——因为这些大牌拥有最高的客单价和营销预算,也最能给平台本身“带流量”。当然,新国货往往也能分到一杯羹,但仅限于那些资本追捧的“独角兽”品牌——因为只有它们才具备足够的预算,应对双11活动的巨大流量开支。绝大多数国货品牌注定是“陪客”或“看客”。

拼多多则为这些国货中坚品牌提供了足够的舞台。在今年双11期间,九阳(小家电)、立白(日用品)、上海家化(美妆)、张小泉(厨具)、回力(运动)等国货品牌,均在拼多多取得了不错的斩获,以百亿补贴、联名定制等形式分享了双11活动的红利。上述国货品牌,在“流量能力”或“资本能力”方面,或许比不上一些炙手可热的“独角兽品牌”;但是在消费者最关心的“产品力”方面,显然不落下风。对于这一点,经验比较丰富的消费者应该跟我有同感。

与此同时,大部分电商平台在双11期间并不以农产品作为主战场(准确地说是不作为任何购物节的主战场),道理是一样的——农产品的品牌化率很低,客单价也低,给平台带来的货币化率尤其低,还会挤占双11期间宝贵的物流承载能力。换句话说,双11期间的平台资源太宝贵了,应该优先供给美妆、服装、高端数码等高附加值产品,不应该让农产品分一杯羹。

然而,在拼多多,我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今年双11期间,它坚持“百亿补贴计划对农产品零佣金”,而且持续向农产品倾斜流量资源和运营支持。重点指向两个方向:一个是成熟的农产品加工品牌,包括中粮、统一、盼盼、康师傅等;一个是正在崛起的初级农产品地标品牌,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水果国家地标品牌。

11月正好是全国苹果收获季,拼多多专门举行了“11.11苹果狂欢节”,囊括了山西万荣苹果、四川盐源苹果、山东荣成苹果、甘肃花牛苹果……等众多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每个地理标志品牌中,又有很多企业品牌在拼多多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这对于初级农产品而言是很难得的战绩。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农产品就是拼多多的未来,它将在未来多年构成拼多多GMV的很大一部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