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产学研用推陈出新。1月7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在云南大理顺利闭幕。
本次大赛以“解民生、治学问”为主题,评比过去一年科技小院深入农业、农村一线,针对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全国22所院校的46支队伍近200名师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中国农业大学褚橙科技小院、西南大学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古生村科技小院、广西大学广西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此外,西南大学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福建农林大学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13支队伍获得二等奖,其余28支参赛队伍获得三等奖。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为五支一等奖队伍颁奖|赛事组委会供图
科技小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团队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15年来已拓展至全国31省千余个村庄。随着加入院校和师生数量增加、产学研用成果凸显,科技小院目前已走出国门,推广到了老挝和非洲地区8个国家。同时,科技小院服务模式也从最初帮扶一家一户的1.0模式发展到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3.0模式。
2020年,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被吸纳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今年是科技小院大赛举办的第二届,也是拼多多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比拼兴农之术。
“我们要把科技小院看成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模式。未来的科技小院,不但要针对小农户,针对传统生产技术的更新,还要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感谢社会各界对科技小院的关注,也希望更多企业能像拼多多一样关心农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01以赛促学,青年人争当新农民
作为一项创新实践赛事,大赛为全国科技小院学生提供了切磋兴农本领、共享乡村产学研成果、展现激扬青春风采的舞台。
依托褚橙2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极高的市场认可度,褚橙科技小院,算得上本次大赛的“人气”团队之一。汇报人权铁林在台上发言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这来自对科研成果的自信。
21年前,褚时健包下哀牢山中段东麓的甘蔗地改种橙子,苦心经营,打造“褚橙”品牌。但花斑果和裂果一直是困扰褚橙品质最严重的问题。在严苛的选品要求下,褚橙成品率一度只有54%,剩下只能被低价处理或是销毁,仅2022年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600万元。
褚橙科技小院经过试验比测,将原因聚焦到了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在农田外侧架起了高网,在果子上打药形成保护膜;为减少裂果产生率,还专门补充了钾和钙元素,过去一棵树结200个果子,裂果约有二三十个,经过科技小院一番“救治”,现在降至两三个。小院还构建品质与气候预测模型,据权铁林描述,该模型可实现提前45天对果实品质的预测。
褚橙代表着中国水果种植业的极高经营管理水平,它的成功吸引着不少桔橙产地争相效仿,迄今却难望其项背。权铁林介绍,褚橙已建起培训中心,免费向周边对橙子种植感兴趣的农民传授技术,让大家从“学不会”到“学得会”。她本人也在扎根一线、与农民交流、讲解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对农业的喜爱之情,看到农民兜里有钱,感觉脸上有光。
路演答辩之外,大赛现场展示环节也增进了不同小院学生交流学习的机会。参赛队伍或搭建模型呈现技术系统,或摆出种植的蔬果邀请评委品尝,场面格外热闹。
褚橙科技小院不仅带来了褚橙,还端上了褚橙拿铁咖啡,为助力科研成果转化拓展了思路。广西兴宁富凤鸡科技小院为展现养殖技术改善的成果,参赛同学特意熬了新鲜美味的鸡汤,征服了现场一众评委和学生的胃。江苏如皋水稻科技小院直接将生米煮成了熟饭,圆润饱满的颗粒、清甜扑鼻的香气,吸引着评委驻足。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赛增加了现场互评环节,即由每个参赛队伍选出一名队员,对其余各参赛队伍的表现进行评价,黑龙江五常水稻科技小院的李馨玥就是互评员之一。全程观看完各支队伍的展示成果后,她止不住地赞叹,“太强了!在生产技术、推广方式、演讲技巧等方面都学习到很多。”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二级教授、大赛评委王仁才表示,本次大赛考察了科技小院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他们既要懂农业基础技术,又要有成果落地手段,还要能上台演讲汇报,“排名靠前的团队,各方面能力都不错。”
“在科技小院的平台上,大家多了和老乡的相聚,和乡村的拥抱,少了都市的繁华,少了和家人、恋人的陪伴,但天天、月月、年年,平凡又不平凡。”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李健强教授认为,科技小院同学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新面貌。
02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一个院落、几间平房、三两学生,是科技小院的“标配”。规模虽小,但发挥着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巨大作用。它的服务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助农惠农效果。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科技小院模式从最初帮扶一家一户开始,不断升级。位于大理市湾桥镇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是首个迈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全国50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面源污染来源不清、土壤氮磷盈余过高、种植业产值不高等问题突出,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顾此失彼。
次年,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张福锁带着团队师生长期驻扎在这里,一方面为当地村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四零”服务,另一方面走访调研当地资源利用情况,寻求解决洱海面源污染问题的方案。
为打赢这场洱海流域水资源保护战,张福锁特别邀请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专家做项目专员,带队攻克相关难点。凌晨起床,冒雨到田间、溪口采集水样,成为古生村科技小院师生的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