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2月25日,杰出民营企业家宗庆后写完了自己的人生传奇,也留给人们一个虚实相争的话题,虽然在当时,宗庆后与马云握手言和,但虚实经济之争的话题,到今天也还没有消弥,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而物流,作为服务于经济的基础,是否也有虚实之说呢?
一、虚实之争的缘起
中国经济的虚实之争缘起于两组企业家的对垒: 一是格力董明珠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赌局,一是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与阿里创始人马云之争,四人都是我国经济界名头很响的人物,也是我国企业家中的杰出代表。
2013年央视主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和雷军定下赌约: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将输给雷军10个亿,“虚实之争”拉开序幕。
2016年12月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宗庆后痛批马云的“五新理论:除了新技术之外,其余都是胡说八道,马云又不从事实体经济,能制造什么东西。
马云的回答是,不是技术让你淘汰,是落后思想让你淘汰;不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二者之争被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激烈冲突。
宗庆后曾说:“花一块钱把你的产品买来,贴八毛钱卖出去,把这个市场全部占领以后再抬价,这就对实体经济有冲击了”。这是对虚拟经济的回怼,也是对互联网经济一些不正常做法的指责。
在此之前,宗庆后曾语重心长地说过,现在有的网商公开说要颠覆传统经济,也就是说要颠覆实体经济;网商应算是虚拟经济,如果把实体经济全搞倒闭了,他还能做什么生意?卖什么产品?
以宗庆后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企业家认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以电商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前期烧钱买流量,后期垄断市场,打乱了实体经济的市场规律,这是对虚拟经济发出的灵魂拷问。
在这两场对话中,或者说激辨中,马云和宗庆后之间,董明珠与雷军之间,不存在私人恩怨,他们之间的针锋相对,不过是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现实矛盾。
其实,互联网与虚拟经济是有区别的,宗庆厚与董明珠控诉的虚拟经济的原罪,并不是互联网带来的,互联网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人认为,虚实之争不过是是互联网巨头背后的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背后的产业资本之间的一场持续博弈。
实体经济和互联网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互联网的应用对实体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的话,会促进实体经济的进步;搞地不好,会冲击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确实是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但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的。
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评价一种新经济是不是进步的,就看两点,第一,它有没有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价值、满足更多社会福祉,第二,它有没有带动就业。
从历史上说,我国封建社会就有“重农轻商”的传统,这是那个时代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看法,解放前,许多仁人志士都笃行“实业兴邦”这四个字,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企业家相信,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制造业就是根本,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新技术是实体经济应该追求的,能帮助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高端。
马云给人的印象是智慧、坚韧、真实、坦诚、有担当,而宗庆后身上的标签是:低调、朴素,耿直、善良,有骨气,二者的区别,似乎可代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中国经济生生不息的力量,有着牢记使命的情怀,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实体经济,需要每一个企业家身体力行,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实业,不忘初心,而虚拟经济,需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于实体。
二、虚实的时代印记
无论虚实经济,都有着时代的印记,当时虚拟之争之时,实体经济在摧枯拉朽的虚拟经济面前,节节败退。一些观点将虚拟经济的突飞猛进,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理性的思考,使中国经济界陷入高估值的狂欢和金融的泡沫之下。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别对应的根本,并不是“互联网”和制造业,2015年前后,我国弥漫着“实体经济”焦虑的问题本源来自真正的虚拟经济——金融业,而不是互联网经济。
随着2015年中国虚拟经济问题的总爆发——股灾,2016年发生险资野蛮人敲门万科和格力的年度大戏,虚拟经济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吞噬力量显示了可能逾越边界线的巨大风险,当是时,强调实体经济有着当时的现实意义。那时,制造业举步维艰,那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口号。
2016年年底,在央视财经论坛《对话》中,宗庆后、李东生和董明珠三位制造业的代表,面对制造业寒冬,面对承受的压力,为中国实业代言,提出了中国实业何去何从的问题?彰显了他们对中国实业的情怀、期待与责任。
为什么提倡实体经济,这是有时代因素的,甚至到了2020年,社会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制造业不行了,制造业落后了,要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计算之类,才跟得上形势,才是与时俱进,这是很危险的看法。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不仅制造企业,实体经济很多都生存艰难,而互联网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宠儿。
近年,美国意识到这一点,强调制造业回流,并且真刀实枪地有所动作,实际上,美国一直以来没有放弃制造业,截至去年,美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81%,但其中60%以上都是为制造业服务的。
近日,苹果向市场宣布:取消长达十年的造车计划,转而投向生成式AI。这一消息确实令行业震惊,在全球主流手机厂商里面,苹果可以说是最早押注汽车行业的巨头,比如今搅动汽车行业的华为、小米都要早,但现实是,小米花1001天就造出了小米SU7,而苹果花了十年,Apple Car依旧踪迹难寻。
为什么,因为在美国没有为苹果造车提供零部件的实体制造业基础,在美国,五大软产业占到其GDP的79%,美国经济结构,一是纽约为代表的金融产业,一是以硅谷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而小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能推出样车,源于中国雄厚的制造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