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两船”合并进入收官阶段!中国重工将告别A股,已于8月14日提交主动终止上市申请

2025-08-17 15:52

 640.jpg

  万联网万联网—产业数字化及产融创新的智慧服务平台,十余年为该领域提供品牌营销、会议活动、培训研学、报告咨询、业务链接等服务。关注我,带你解读行业政策、聆听专家观点、学习标杆案例等,联系李女士19168536275,领直播回放或行业最新资料包

 

  2025年8月14日,中国重工(601989.SH)公告正式向上交所提交A股股票主动终止上市申请。此举标志着酝酿近一年的中国船舶(600150.SH)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入收官阶段。这场涉及金额高达1151.5亿元的交易,不仅是A股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更是中国船舶工业“国家队”深化整合、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落子。

  本次合并完成后,中国船舶总资产将超4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3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

  一、 深化改革:专业化重组提升国有资本效能

  此次合并是中国船舶集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企改革部署的核心举措。根据2024年9月公布的《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预案》(简称《交易预案》),中国船舶以37.84元/股、中国重工以5.05元/股为基准确定初始换股比例(1:0.1335)。经2025年4月利润分配调整后,换股比例微调至1:0.1339(中国船舶37.59元/股,中国重工5.032元/股)。

  两家公司合并的核心逻辑在于破解同业竞争困局:

  资源集约化:消除两大上市公司在船舶制造领域的重复投入,整合研发、采购与产能资源。

  资产证券化优化:剥离低效资产,打造总资产超4000亿元、营收超1300亿元的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平台。

  治理现代化:统一管理架构为后续引入战投、股权激励等改革铺平道路。

  同时,监管进程也彰显国家支持力度:2025年1月获国务院国资委原则批复,7月4日通过上交所重组委审核,最终于8月完成终止上市申请。合并后存续公司“中国船舶”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最终控制人地位不变。

  2025年4月30日,中国船舶发布《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提到,本次交易有助于推动存续公司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完善国有上市公司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支撑力量。

  二、完善产业布局:抢占绿色航运制高点

  当前全球船舶工业迎来复苏,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指标持续改善提升,船舶制造企业迎来发展的关键机遇。与此同时,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023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调整“减排目标”,到2050 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至此,新能源船舶成为全球造船业竞争的新焦点。机构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全球新船订单中新能源船舶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这一比例已达到15%,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行业相关政策,瞄准现代航运等重点目标,着眼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在此背景和形势下,我国核心造船企业发展迎来了由大向强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开拓的关键期。

  中国重工认为,对于目前的存量船舶,短期内无法迅速全部淘汰,针对现有船舶的能效提升是当前减排的关键路径,主动力和辅助设备节能、传动装置系统优化、航程智能优化可以有效减少现有船舶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对于新建船舶,燃料替代则是实现长期减碳目标的关键策略,液化天然气(LNG)、电池/混合动力、LPG、绿色甲醇和绿氨,以及利用这些清洁方案的双燃料驱动船型将逐步成为替代市场的主流。

  在此历史机遇之下,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均为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本次交易能够进一步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助力存续公司抓住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机遇,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成为全球造船业发展的引领力量。合并后的新公司也将承担起更多的国家战略使命,在推动新能源船舶技术国产化、提升我国在全球船舶工业绿色发展领域的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船舶在大型邮轮建造领域已实现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 “爱达・魔都号” 交付),在民用船舶的新能源应用研究上也有不少尝试。而中国重工则在军船动力系统、深海装备领域积累深厚,其在船舶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望为新能源船舶的动力系统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合并后,双方在技术层面的融合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研发团队的整合将使技术交流更加顺畅,尤其在LNG 船、氢燃料动力船等高端新能源船型的研发上形成合力。

  三、 提升全球竞争力:从规模第一到价值领先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合并催生的“巨无霸”业将彻底改写竞争版图:

  规模碾压: 手持订单量全球第一,业务覆盖研发设计至售后保障全链条。

  利润突围: 通过集约化降本(预计降低综合成本10%以上),弥补与国际巨头近10个百分点的利润率差距。

  规则主导: 以完整产业链和超大产能为筹码,参与全球绿色船舶标准制定,争夺新赛道话语权。

  当沪东中华的LNG船订单排至2028年,当外高桥船坞接连驶出国产邮轮,中国船舶工业的整合已不仅是资本重组,更是一场面向深海的时代远征。新集团承载的不仅是千亿市值,更是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型的核心引擎——其利润率的每一点提升,都标志着高端制造“虎口夺食”战略的实质性突破。

  尾声:深海征途的新航标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是以市场化手段深化国企改革的典范之作。通过消除内耗、聚合资源,新生的产业航母将肩负三重使命:

  1、国家战略支点: 强化海洋装备自主可控能力,筑牢海洋强国根基;

  2、产业升级引擎: 引领绿色智能船舶革命,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

  3、国资增值标杆: 以持续创新和高效运营提升资本回报,打造央企高质量发展样板。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