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布“中国船舶交易价格指数”,并举办“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介会。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最大亮点。推介会上,浙江省与五矿公司、国电集团、武钢集团等大型企业现场签约项目20个,投资总金额达650亿元。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告诉记者,未来5年到10年,浙江省将紧紧抓住机遇,创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和清洁能源示范区。全省海洋总产值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亿元,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2020年突破12000亿元,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跳出陆地发展海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一直领跑全国,经济实力从全国第十四位跃升至第四位。“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然而,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均耕地不到0.45亩,缺土地、缺资源严重制约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浙江省的GDP尽管在“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已经达到11.8%,但增速却在连续下滑。在近几年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与周边沿海发达省份比较,要低8个至10个百分点。
江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答案是“在海上”。
浙江拥有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全省海洋岸线6696公里,居全国首位;宁波—舟山港已跻身全球第一大海港;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数量居全国首位;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可捕捞量居全国第一;海洋能蕴藏丰富,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占全国的40%,潮流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利用潜力巨大;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下转第四版)
赵洪祝说,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是浙江贯彻中央精神、实施海洋强国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区域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地方战略,既可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又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既是发展规划布局又是体制机制政策创新。
谋定而动不懈追求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的现实需求,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此努力不懈。
1993年,全省召开第一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大省;2002年,省委领导提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想;2003年1月,浙江再次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海洋经济列入了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2005年4月,在浙江陆域经济普遍强于海域经济情况下,浙江出台《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冬天,浙江邀请中国工程院数十位专家组成调研组,历时半月专题进行浙江省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之一。2010年初,“加快形成海洋经济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首次被写进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海洋经济研究专家、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秘书长王东祥说,浙江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初期主要是从认识浙江的家底、探索资源优势的角度出发“念好山海经”。“‘山海经’中的‘海’,就是做好渔、港、景、油4篇文章。”王东祥说,渔,当时排在首位,指的就是海洋渔业。港,就是港口建设,抓深水岸线资源;景,指的是海洋旅游资源;油,是指东海油气田的开发。
之后,浙江对海洋优势资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排序变成了“港、渔、景、油”,突出了港口,更注重港航物流,发展临港工业。进入新世纪,浙江对发展海洋又有了新的认识,战略目标也从原先的“做大”调整为“做强”。
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有了较好的基础。
一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缓解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谋定而动,坚持不懈;另一方面,编制实施了一大批涉海规划,通过规划的引领和调控,浙江海洋产业集群优势逐步形成,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
与此同时,他们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浙江省级以上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超过8亿元,安排沿海及海岛重大基础设施3000多亿元,建成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项目。
随着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和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的整体推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已经跳出“就海洋论海洋”的传统圈子,站在了注重陆海统筹、促进陆域和海域协调发展、3大产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