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国际农产品流通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11月8-9日在北京新世界酒店召开。研讨会由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世界贸易司、市场运行调节司、对外贸易司支持,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和中加小农户适应大市场项目共同举办。
本次研讨会以“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保障食品供应与安全”为主题,分析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趋势,研讨和交流世界各国促进和发展农产品流通、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会议用一天半时间,就农产品流通与贸易政策、农产品供求与价格形势、农产品流通渠道与效率、农产品消费与安全及小农户与大市场五个议题进行研讨交流。
美、英、法、德、加、澳、日、智利等国家相关机构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兵团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部分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国际知名企业总裁;国内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和进出口企业负责人及各大新闻媒体记者近300人出席了研讨会。
商务部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房爱卿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商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易小准致辞。易副部长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产品市场和流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2007年我国600种重要消费品中,食品类商品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的比重达94.5%;批发零售业食品销售额2850亿元,比2006年增长26%;农产品出口额3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农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也为世界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品。农产品流通规范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经营与政府适度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及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市场统筹发展,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补互进,以大中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元化市场流通格局目前已基本形成。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引导农业生产、扩大农村消费、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城乡市场供应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易副部长同时指出,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制约,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延缓了农产品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妨碍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他强调,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城乡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关系到食品质量安全及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新时期农产品流通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产品流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技术交流合作,深层次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
会上,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还发布了《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总结和回顾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历程、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从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现状、物流模式、发展趋势、面临的困难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论述。
本次研讨会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贸易影响日益加深,全球食品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召开,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更多地了解世界农产品供求趋势、贸易政策、流通发展、食品安全新动向,也可帮助国际社会及外国企业更多地了解中国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科学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研讨题广泛、深入,是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立足国内,面向全球,举办的一次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