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散粮运输方式。依托现有散粮设施,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散粮配套设施,打破制约散粮运输发展的瓶颈,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全程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
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四散化作业的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完善集、疏、运网络,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跨省和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能力。
形成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根据全国粮食流向和流量,加强流出地区散粮发运能力和流入地区散粮接卸能力建设,形成全国六大跨省散粮物流通道,分别是东北主产区玉米、大豆和稻谷流出通道,华东沿海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华南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以及京津主销区粮食流入通道,实现流出与流入通道的对接。
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加强粮食产销地区合作。按照销地粮食调运的需求,加强产地粮源组织和铁路专列、海运班轮的发运工作,建立稳定的粮食运输通道,实现产销区的有效对接。扶持建立现代化大型粮食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提高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发展粮食网上交易。
加强技术设备研发和标准化工作。通过自主开发和国外引进,加快粮食物流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尽快研制通用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推广散粮运输技术设备,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制定和推广粮食物流标准,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和品质检测的标准化。
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可以采取由中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直接投资的方式,控制一些重要物流节点,建立全国粮食应急调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