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单证的弊病:全球化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激增。由于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兼容,实际上又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在各类商业贸易单证中平均70%的数据是重复出现的,带来5%的单证中存在着错误。造成重复录入浪费人力、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纸面贸易文件成了突出的阻碍因素,无纸化成为信息化的原始驱动。
90年代末EDI进入互联网时代,或者说物联网的商业应用借鉴了EDI的经验。EDI的发展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历史,是从信息交换、共享开始的。尽管EDI并不代表物流信息化的全过程,但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提供了成功经验:开放的交换标准和第三方服务。
EDI使用的专网保证了安全性,但带来了高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性降低了成本,在互联网上应用EDI成为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趋势。
二、MIS完成资源管理和控制
80年代开始,微机和局域网技术推动了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以各单位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进入一个新时期。MIS形成了物流信息系统完整的基本结构: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开发应用。
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的互联互通成为物流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信息化的难点,标志着我国正从信息系统建设时期走向信息化时期,即从MIS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因此物联网是对EDI与MIS的继承与发展。
公共平台也是发展物联网的难点
三、物联网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现状:金融危机中对400多名全球供应链高管的调查,提出五大压力:成本控制、可视化、风险控制、客户紧密度、全球化。供应链的高效、可视和需求驱动还不够,还要决策的智能化,才能应对复杂和多变的未来。
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
1、 物流信息系统将采集更多的信息
● 采集能力:单证、传感器、定位等。
● 开放性:整合外部信息。
● 安全性成为系统开放的主要矛盾。
2、 信息的集中化推动神经网络模型的建设
● 智能=自动化
● 智能=自动化+信息化
● 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 神经网络模型
3、公共平台从信息整合到服务整合
● 从统一标准规范到服务的整合。
● 嵌入式模块。
● 创新的公共服务。
● 技术上关注两类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手持。
4、 集中数据中心成为矛盾焦点
●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从局部开始的。
● APPLE、GOOGLE、阿里巴巴等案例说明数据中心是解决标准、安全、智能应用等问题的主体。数据中心是所有问题的聚焦点。
● 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还是一个盲点,需要体制创新的环境。
从物流信息化的历史来看,是一个从信息交换到资源管控,再到扩大的信息采集和交换,扩大的资源管控的过程。尽管有技术推进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驱动力还是物流自身的发展。只有把技术进步与物流产业需求发展、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物联网在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作用,进入智能物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