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2010-11-01 14:52
  2010年10月25日——26日,由中国物流产品网承办的亚洲物流信息化国际峰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备受业界瞩目的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同期举办的分论坛,因此会议受到了与会领导与观众的一致好评,已经成为亚太区域重要的行业高峰论坛。以下是出席会议嘉宾戴定一老师的精彩演讲。


  一、物流信息化从EDI开始

  贸易单证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冲击下,国际贸易空前活跃,竞争愈演愈烈。由于买卖双方地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多数情况下,必须以银行进行担保,以各种纸面单证为凭证,方能达到商品与货币交换的目的。纸面单证的重要性在制作、传递、认证、安全等一系列流程中凸现出来,确保单证流控制物流。

  贸易单证的弊病:全球化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激增。由于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兼容,实际上又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在各类商业贸易单证中平均70%的数据是重复出现的,带来5%的单证中存在着错误。造成重复录入浪费人力、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纸面贸易文件成了突出的阻碍因素,无纸化成为信息化的原始驱动。

  90年代末EDI进入互联网时代,或者说物联网的商业应用借鉴了EDI的经验。EDI的发展推动物流信息化的历史,是从信息交换、共享开始的。尽管EDI并不代表物流信息化的全过程,但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提供了成功经验:开放的交换标准和第三方服务。

  EDI使用的专网保证了安全性,但带来了高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性降低了成本,在互联网上应用EDI成为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趋势。

  二、MIS完成资源管理和控制
 
  80年代开始,微机和局域网技术推动了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以各单位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进入一个新时期。MIS形成了物流信息系统完整的基本结构:采集数据、传输与存储、开发应用。

  由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的互联互通成为物流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公共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信息化的难点,标志着我国正从信息系统建设时期走向信息化时期,即从MIS时代走向物联网时代。因此物联网是对EDI与MIS的继承与发展。
公共平台也是发展物联网的难点

  三、物联网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现状:金融危机中对400多名全球供应链高管的调查,提出五大压力:成本控制、可视化、风险控制、客户紧密度、全球化。供应链的高效、可视和需求驱动还不够,还要决策的智能化,才能应对复杂和多变的未来。

  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
  
  1、 物流信息系统将采集更多的信息
  ● 采集能力:单证、传感器、定位等。
  ● 开放性:整合外部信息。
  ● 安全性成为系统开放的主要矛盾。

  2、 信息的集中化推动神经网络模型的建设
  ● 智能=自动化
  ● 智能=自动化+信息化
  ● 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 神经网络模型

  3、公共平台从信息整合到服务整合
  ● 从统一标准规范到服务的整合。
  ● 嵌入式模块。
  ● 创新的公共服务。
  ● 技术上关注两类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手持。

  4、 集中数据中心成为矛盾焦点
  ●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是从局部开始的。
  ● APPLE、GOOGLE、阿里巴巴等案例说明数据中心是解决标准、安全、智能应用等问题的主体。数据中心是所有问题的聚焦点。
  ● 数据中心的建设目前还是一个盲点,需要体制创新的环境。
   
  从物流信息化的历史来看,是一个从信息交换到资源管控,再到扩大的信息采集和交换,扩大的资源管控的过程。尽管有技术推进的因素,但最主要的驱动力还是物流自身的发展。只有把技术进步与物流产业需求发展、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物联网在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作用,进入智能物流时代。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