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

2005-09-04 16:21
组织生产,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加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逆向控制的现象在流通领域很普遍,这种观点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但笔者以为,若因此就认为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是完全合理的,这一观点有值得探讨之处,原因如下:

  1.流通对生产的过度的逆向控制是为了攫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这样必然损害生产者的利益.这样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建立的流通组织结构是不稳定的,这样的行为在市场竞争中也是不可持久采取的。在过度控制条件下的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契约安排,打破了原来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各自在理性选择模型下的均衡。

  2.流通对生产的控制依赖其在市场销售渠道方面的垄断力量,垄断会阻碍价格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扼杀自由竞争,最终不仅侵犯生产者也会侵犯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导致资源运行和配置的无效率,使得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如果政府对此种情况不加以有效规制,这种垄断后的流通企业从生产环节“定制”的产出可能少于社会所需求的均衡产量,却以高出均衡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追求最大的生产者剩余。图1表述了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可以看出垄断使均衡产量由Qe减到Q1而价格由Pe上升到P1,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eEFP1,而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可由图示三角形P1FA和PeFA的面积之差表示。

  3.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就指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凭借各自的专用性资产进行专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明显可以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即使进行纵向一体化,那也是有边界的。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等于企业内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决定了企业最合适的经济规模。只有市场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交易费用时,这种对生产的逆向控制(纵向一体化)才是有利可图的。交易费用的节约是纵向一体化是否合理且有利的经济学的评判标准。如果仅为明显的外在利益实施逆向控制而忽视了对交易费用的权衡比较,将被事实证明是得不偿失的。图2是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的关系曲线, C1为企业内的边际交易费用曲线, C2为市场的边际交易费用曲线,C3为专业化生产的单位生产费用;图中S点是基于交易费用的企业最佳规模,此时企业内边际交易费用等于市场的边际交易费用。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这种逆向控制的根源或者说基础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流通对生产的逆向控制是流通对生产非常的反作用。在这种关系中,流通的引导、组织作用被过分的放大。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应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为基础发展一种和谐稳定的竞合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下双方的契约安排是稳定的、有效的且双方的交易费用最小。通过生产与流通的紧密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大价值的商品与服务,同时也赢得自身长久持续的发展。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