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打得火热”物流巨头争相入局

2020-01-02 14:14

  综合来看,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想要短时间内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并不容易,既然规模上难以匹敌,不妨先着眼于冷链的质量,将整个流程做精做细。以优良的冷链质量降本增效,厚积薄发,以待破局。

     ▎ 技术驱动转型升级

  冷链物流是服务型产业,需要技术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

  例如,美国的冷链物流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投入,将冷链运输的各个环节都与高科技信息系统结合,提高营运效率。

  美国冷藏公司(USCS)建立了eUSCOLD系统,客户可随时访问库存详细情况、装运状态、跟踪订单。美国冷链物流企业的巨头C.R.England公司,为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可按照用户指定的准确时间送达。

  冷链物流行业追求高技术,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食品企业的要求,尤其是以盒马鲜生、瑞幸咖啡等为代表的新零售企业,他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把物流和生产、采购、销售环节打通,形成数据闭环,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提升效率。

  有行业人士认为,当所有食品企业的不同商品都放在仓库里的时候,尤其ToC的运营模式,每天需要高频的出入库,不可能靠人去管理仓库。如何管理每天高频的出入库、如何管理每天的库存、如何降低损耗,都需要IT的能力去实现。

  在运输端,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从A地运到B地,是否能像查快递一样查到每个节点的位置,甚至是温度,这是消费者希望看到的,也需要技术去实现。同时,像自动分拣、新材料保温、绿色制冷、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在日本,劳动力十分昂贵,促成了分拣系统的普及,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在进行作业时都是采用专业的机械,大大提高了冷链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分拣的错误率,无形之中降低成本。

  实际上,冷链物流的可见成本只是表象,企业更应该关注那些看不到的成本。

  有行业人士提出:“冷链物流成本主要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是信息不对等,有货时车少、有车时货少;二是相对成本高,对于低端、低附加值产品,冷链成本自然是较高的。”

     ▎ 政策支持下发展前景可期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自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冷链物流产业,对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目标、行业标准、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提供建议指导。

  例如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以及《食品低温配送中心规划设计指南》等,均表达了对于冷链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的诉求。

  尤其是《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包括加快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程温控等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基本解决“断链”问题。

  此外,冷链服务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大部分中小用户企业无法自行建立类似的作业模式,因此这对于冷链物流的相关产业而言是不小的商机。

  而能够把握这些商机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能够提供符合用户企业需求的冷链服务,尤其是中国农产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如何以低成本在产地处完成集中冷链处理值得企业思考。

  业内人士表示,冷链物流企业可以考虑与产地、销售平台合作,通过销售平台将产地端产品集合,冷链物流企业集中提供冷链服务,产地则不需担心因冷链确实而带来的额外损失。此外,这样还能够有助于农产品淡旺季造成的冷库供需上的时空不平衡。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