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透过数据,其实我们要看到更多东西:
1) 量利之间增速差:主要是单价下降的结果。
2) 成本变化的逻辑:建立超级转运中心,意味着从随机网络变化为轴辐射式网络。
3) 成本是价格竞争的基础:为当时 FedEx 的价格竞争提供了可倚仗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中端市场的需求,市场天花板进一步升高。
因此短期的业绩阵痛应让位于长期的战略成长,FedEx 孟菲斯超级转运中心的建设是奠定 这家公司龙头地位的核心原因。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以上逻辑关系。
成本与需求天花板
成本下降
理论而言,从联通式网络向轴辐射式网络进阶,单位成本理应下降,过去也已有多篇文献通过搭建理论网络得出类似结论:轴幅快递网络有利于联邦快递对货物集中管理,也可以提高航班运载率,降低分拣成本、储存成本,提高航空货运效率,同时节省飞机燃油的消耗。
点对点网络意味着每个机场都要对快递进行分拣,尤其当航线两端业务量落差较大时,容易造成很高的空载率,导致运输成本的浪费,降低运输效率。
从实证出发,也确实看到了FedEx 在转运中心投用之后单位成本的大幅节约。
FedEx超级转运中心投用的1981 年,包裹的成本结构由高到低的前五依次是:工资(48%)、其他(17%)、燃油(12%)、折摊(8%)以及设备租金(7%)。
孟菲斯超级枢纽投用之后,FedEx 快递件的成本从 22.01 美元/件下降至 18.86 元/件,降幅超过每件3 美金,达到 14.31%。
成本下降,得以获得价格战胜利,并打开需求空间
成本对于单价有很强的传导作用。考察FedEx 公司 1981 年后的单价变动,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主因是来自于新的低价产品(standard air & overnight letter)的开发。
如果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剧烈的成本降幅意味着,公司可以在单位毛利金额不变的前提下,将这部分成本降幅让渡给客户,从而换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相对更少地牺牲单位利润与利润率。
因此可以说,在此之后FedEx 的单价下降,是开发低端产品和价格竞争交织的结果。
上世纪80 年代是航空快递市场格局剧烈变化的十年,大量公司如 Purolator、Emery 被市场淘汰,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本下降是公司的终极护城河,使得它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身利润。
总结
对于FedEx而言,孟菲斯机场影响深远,其意义远超单纯的成本下降,成本只是直接结果,孟菲斯超级转运中心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于有效配置资源、在价格战中幸存以及打开市场空间。
整个联邦快递集团去年实现了30.77亿美元的经营利润,其中联邦快递虽然收入有所下滑,但经营利润仍然超过2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了9个多亿。
这当中除了燃油成本大幅下降以及美国市场增量的帮助外,也有联邦快递调整业务布局的因素。
在保持对电商进行投入的同时,联邦快递也在向货品附加值更高的运送服务倾斜更多的,为未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天眼查数据显示,联邦快递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速递运输公司之一,致力于提供快捷可靠的速递服务,前往全球220多个国家及地区。
联邦快递运用覆盖全球的航空和陆运网络,确保分秒必争的货件可于指定日期和时间前迅速送达,并且设有“准时送达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