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电商是流量思维,即流量灌进来,用不同的服务去消耗这个流量。拼多多的出现就是因为不用旧思维,在以人为先的思维下,先想这个人需要什么。
4.拼多多与竞争对手
拼多多与淘宝的模式有本质的不同。
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来满足长尾需求。
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淘宝一直倡导C2B但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很难做反向定制。
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极大降低成本。
这也就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差别,拼多多的终级定位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拼多多和淘宝是错位竞争,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错位才会成长的更快。
拼多多并不想做第二个阿里,拼多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模式,你可以说我low,说我低级,但你无法忽视我。
京东、唯品会和蘑菇街都试验过类似拼多多的模式,但对它们来说,拼团只是一个创造GMV增长工具,拼多多是人的逻辑,通过拼团了解人,通过人推荐物,后期会过渡到机器推荐物。
拼多多在APP里几乎没有搜索,也不设购物车,可以想象把今日头条下的信息流换成商品流就是拼多多。
5.拼多多与腾讯的关系
我认为腾讯并没有扶持拼多多,因为拼多多也被封了很多次。
京东和蘑菇街可以在微信的入口做微选,但是拼多多没法做。
2018年前拼多多和腾讯签署了一份互不挖猎协议,拼多多要挖腾讯的人,只有腾讯同意才可以。
腾讯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财务投资人,不会有特殊的好与不好,我不认为拼多多是腾讯系。
当出现谣言说拼多多诈骗,并在微信群广泛传播时,我寻求微信的帮助被拒绝,微信说如果是阿里来找就能处理。
我认为微信帮拼多多,群众会说因为腾讯是拼多多的股东,微信帮阿里辟谣就叫格局高。
腾讯的儿子太多,即便拼多多死了腾讯依然不会死。
腾讯投资拼多多的逻辑不是为了和阿里强竞争,更多的是商人逻辑,因为投资拼多多有回报,竞争只是商业ROI计算的副产品。
阿里和腾讯对线下零售的占比都很低,当抛开流量思维,聚焦场景时空间依然很大。
腾讯做电商失败的原因是它们认为电商是流量*转换率=GMV,流量逻辑在今天无法成功。
6.投资和创业
巴菲特说买股票就是买part of the company,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去寻找好的生意和合伙人。
这和创业很像,一方面要关注生意的模式,选择正确的生意模式,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这个生意模式的细节。
另一方面要挑好的“合伙人”,在投资时要把创始人和CEO当成自己未来的合伙人,看自己是不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做事。
投资除了关注好生意,好团队,还需要在乎是否是好价钱,这和创业也很相似,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意识到该用一个合理的价钱去买好公司,而不是花时间去捡烟蒂(价格便宜,有些残余价值的、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
同样,一个好的公司应该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
投资另一个和价钱相关的点是看这个deal in loss是否整体可以承受,从创业的角度看就是投入一个事业的时候要看会不会把自己搞死,活着是创业的第一要务。
同时又要用另一个角度来评估,即能不能赢,有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赢。
和投资特别要关注商业模型一样,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决定了很大一部分结果,也就是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想如何把事做正确。
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狂奔要好。
创业很多时候和投资一样,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但像投资中复利的连续回报也是很厉害的。
巴菲特在谈到投资标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生意的护城河。
如果把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都当做是投资决策,那我们得分辨我们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费用。
那些随着时间流逝,对加深生意护城河有利的往往是“资产”,那些时间越久对自己越不利的可以看成是费用。
在资产的购置上,错误的浪费其实是不太会的,最多只是买贵了一些。而在费用的浪费上则非常可恶,往往还有负作用。
03
思维方式篇
1.认知能力
对于未知领域,我通常会采取比较原始的办法,就是自己去体验和感受,用常识来判断。
大部分知识是没用的,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我不会去规划未来五年、十年,我会想一个很远的目标和很近的目标。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比我强,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比如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
以前做二级市场发现自己好像天生不太容易在很多人恐惧的时候恐惧,而容易在大众热情的时候悲观。
2.对电影院现象的思考
劣币驱逐良币侧面描述的是自私不团结的个体无法对抗管理者的强制力的现象。
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描述了通过利用个体自私的力量来进行财富重新分配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一种现象。
电影院现象和劣币驱逐良币类似,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个没有组织,又缺乏外部强制力的自私个体的群体,可能出现的一种集体自我伤害的现象。
如果电影院前排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就破坏了大家本可以坐着看的秩序。
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是一股力量战胜另一股力量推动劣币的普及,而电影院现象是一个群体自我伤害的现象,谁都没有真正获益,更加值得研究和应对。
电影院先站起来的那部分人,就像是掉进汤里的一粒屎,很快整锅汤就只能倒掉,这是指出的是一个比例问题。
汤其实有自我净化能力,如果比例低没问题,但这个比例只要上升到一个临界点,原有的净化能力就崩溃了。
坏一锅汤的一粒屎的大小的临界点是很低的,也许是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区别。
百分之一能净化,百分之五就只能全部扔掉了。很多时候,质变就是在这1%到5%之间。
在商业上,Amazon在图书份额远低过50%就实质决定了图书的定价进而颠覆了图书零售业。
为什么有的东西贵了反而好卖?
比如空调这种产品既需要有人安装,又需要有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