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业务持续发展,我们的软硬件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都越来越丰富。2019年,快仓发布了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和“智慧大脑”EVO系统,引领物流机器人行业进入高度智能化的3.0时代。
快仓第三代智能机器人是能够在大型后置仓、前置仓(无人微仓)、生产线、线边仓、电梯等各种空间里智能驾驶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采用了多种感知技术和自动导航技术,无需预设参照介质,通过与周边环境进行数据交互,AMR知道自己在哪里、周边环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并且通过“看”和“认知”来自主决策并自主行动。此外,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它还会按照决策的结果做出极其精准的动作,比如在制造场景,它能准确协同生产线上的其他设备作业。
快仓“智慧大脑”EVO系统是能够与用户业务快速集成,面向多类型机器人、多种智能设备、多个应用场景的智能操作系统,相当于各种空间的“大脑”和“眼睛”。有了它,管理人员能实时了解库存、货品(或物料)类型及位置、物流容器类型、空间内地图、机器人位置。它还能跨库区、跨楼层、跨场景调度多类型机器人实现运力共享,还能无缝接入及调度其他智能设备。
2019年,快仓还推出了“AMR+”复合型产品线,能在潜伏式智能机器人基础上搭载不同功能模块,如存储、交互、抓取等,目前已经有AMR+皮带、AMR+托盘、AMR+辊筒等多款产品面世。未来我们将为医院、机场、火车站以及应急物资制造与流通等需要物流机器人的场景,快速提供贴合用户需求的多样化“AMR+”复合型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快仓为菜鸟网络打造的智能仓单仓部署物流机器人达到千台级,该规模为全球第二大,公司软硬件技术实力皆得到市场验证。
记者:新冠疫情的暴发让仓储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快仓如何看待物流机器人市场前景?
杨威:快仓今年第一季度的签单额是去年同期的300%。创业以来,我们发现物流自动化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每一年都在加快,今天很多行业已经完成了对物流自动化技术认知的普及,无需再做市场教育。很多企业均把包括物流机器人在内的软硬件产品当作工具来使用,而新冠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催化了市场需求。
事实上,智能搬运这件事早已不再局限于仓储领域,在制造企业厂内物流的方方面面,都有物流机器人应用。就制造业企业而言,智能物流机器人可以应用在从原料仓库到线边仓、从线边仓到产线、从产线到成品库等各个环节。我们预测,5年后,企业要建设一个智能仓库或工厂,不可能没有物流机器人系统,它是名副其实的“新基建”,工业4.0的基础设施。这将为物流机器人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记者:请介绍快仓目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杨威:快仓不仅掌握了物流机器人及系统的核心技术,还通过大量的应用案例不断积累专业经验。目前,快仓已服务于全球15个国家30多个行业500多家企业用户,其中包括60多家不同行业的全球头部企业,如,电子行业世界500强企业、国药、中国邮政、申通、DHL、菜鸟网络、唯品会、一汽、上汽、三菱、雅马哈等,覆盖电子、医药、物流、电商、汽车等行业。公司增长势头良好,已完成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菜鸟网络、百世物流、CCV等。
在成功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快仓也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已在捷克、迪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实施了众多智能仓和智慧工厂的物流机器人项目。2019年,快仓成功取得“欧洲市场通行证”——德国莱茵全指令CE认证。从业务全球化迈向服务全球化是公司2019年制定的核心战略之一,下一步快仓将在业务覆盖区域逐步设立服务中心,未来两年公司海外市场的收入预计会大幅增长。
未来,快仓还希望通过与政府合作,推动行业级技术创新、全产业链完善,今年内将在上海开工建设“快仓(宝山)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依托该产业园,快仓计划构建集研发、测试、制造、应用于一体的自主领先技术创新孵化链,聚焦AI、机器人、大数据、IoT、云计算等产业链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产业化所需的功能区域做前瞻性配置。例如,建立智能驾驶技术难点创研试验公共服务平台,聚焦研发和优化,快仓提供基础技术架构和成熟可靠的机器人产品,用于测试创新性技术;建立智能仓储机器人产品安全性、稳定性验证实验室,聚焦验证和使用,快仓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