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市疯狂打造“带货主播”的过程中,主播及MCN联合“注水”总是很难避免。本月1日开始,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国内首份《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从7月1日起实施,一定程度上对人气造假行为作了规管。
但笔者,这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上有政策,下便会有政策,很难完全杜绝。
之前翻车的罗老师和吴晓波,乃至董明珠,都不属于完全行业“素人”。其本身已有相当的粉丝基础,董明珠更是有格力完善供应链、经销商网络,这些从零入手的行业新人都不具备。
吴晓波和董明珠都属于跨界性质,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口才并不赖的吴晓波老师还翻车了。而像罗老师这样有负债压力,才不得不直播的大流量网红,相信也只是个例。
而在各地纷纷鼓吹电商直播培养,不可避免造成泡沫情况下,“场”和“货”的资源会更愿意向头部主播靠拢。
前段时间李佳琦以特殊人才落户上海,其实也反映出地方对头部主播的重视程度。
按此逻辑,其他主播要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主播等级分类来看,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带货主播中头部主播占比仅为2.16%,肩部主播占比5.93%,而腰部和尾部主播分别为53.53%和38.8%。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参考如涵控股和张大奕。2017年至于2019年,张大奕个人名下的店铺为如涵贡献的收入占如涵总营收比例分别为50.8%、52.4%及53.5%
对于如涵而言,过度捆绑头部主播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收入来源单一可能会出现大幅度波动;另外,公司也丧失了对主播的议价能力,对主播不得不给予非常高的分成比例,将导致最终无法实现盈利。
这么浅显的道理,如涵肯定懂,只是可能它实在是无法改变现状罢了。
终极推演风口上的直播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可以类比奶粉行业。国产奶粉在经历各种加假粉事件后,品牌厂商因为质量更有保证,反而获得品牌溢价,价格甚至高于国外品牌。国人于是不得不寻求国外奶粉代购渠道。
横向类比直播电商,该“国外品牌”的奶粉可能就是同样有流量的娱乐圈明星/企业家/名人。
至于普通的入行者嘛,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电商直播行业“围城”里的热闹注定属于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