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场景的迭代还在不断进行。经过一年的运行磨合后,新加坡港口又于2020年向青岛新松定制了第二代港口重载型移动机器人。刘长勇介绍,新一代产品根据新加坡港口的实际情况定制化研发,在优化整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仿真技术极大降低了产品自重。同时,新设备还升级了部分系统,新采用的模块化设计能更清晰地区分设备结构层次,方便港口使用和维护。
赋能新领域
在港口物流领域的“突围”让青岛新松树立起了打造室外移动机器人领军企业的新目标。刘长勇认为,以此为契机,青岛新松还将进一步针对不同载荷与室外场景展开研发工作,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在海港、空港以及更多特殊领域落地。
与山东科技大学的合作就是这样的尝试。目前,青岛新松已经与山东科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建设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与技术研发转化。“山科大在智慧矿山领域有众多研发积累,我们有产业化转化能力,未来可能在智慧矿山、智慧海洋以及无人系统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刘长勇说。
另外,复合机器人一直都是青岛新松重点研发的对象,工业应用场景的不断开拓使复合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上海某芯片生产企业就采用了青岛新松研发的一款新型复合机器人。生产芯片需要极度洁净的场景,湿度要保持在20%以下,人在这样的生产场景需要穿戴全套防护服。极端的生产环境导致这家企业用工流动性强,培训成本和用工成本也居高不下。青岛新松研发这款复合机器人是移动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两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既能自由移动,也能进行作业生产。
去年5月,青岛新松为国内某航天研究院定制化研发设计了一款大型复合机器人以解决航天器总装过程中的装配问题,解决了人力装配精度不易控制、装配效率低等难题。
未来,青岛新松还将立足青岛,发掘更多的场景应用。刘长勇认为,青岛的制造业基础较好,一些传统行业正面临生产线的转型升级,青岛新松可以从中挖掘更多场景需求。另外,青岛也是一个外协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可以为青岛新松提供设备加工等产业链支撑。“青岛还是一个港口城市,我们有些货物是超宽的,无法进行公路运输,港口运输十分便利。另外,我们也希望加强与山东港口集团的合作。”刘长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