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递日前发布二季度财报之时,董事长赖梅松说了一句话,“不必要的低价亏损件,或以利润换取短期市场份额增长的做法,既非明智也不可持续。”
这句话值得玩味。
一年前,当疫情冲击叠加极兔等新玩家“搅局”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国内快递龙头企业们心照不宣地采取了“以价换量”的策略,力保自身市场份额。
然而,“一只兔子”祭出的“价格战”乱拳,的确让“老师傅”们苦不堪言。
尽管相关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力度,释放整治信号,但“价格战”宛若成了痼疾,一时难以看到拐点。
以致于,当国家邮政局公布今年7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时,少见地提了一句,“本月快递单价下降,系个别企业价格异动所致。”
“价格战”阴云下,快递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不可避免地有所下滑,甚至陷入亏损。
1中通“逃离”
在今年这场年中战事中,龙头快递企业的元气几乎都未完全恢复,盈利还没回归正增长的轨道。
顺丰控股依靠二季度的业绩复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一季度的亏损,将上半年的净利润拉回至7.60亿元(人民币,下同)。然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该公司仍旧亏损4.77亿元。
主业一同陷入亏损的还有德邦股份。剔除近2亿的政府补助,该公司上半年亏损1.59亿元。更为严重的是申通快递,在先前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中,该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40亿元至1.60亿元。
相较之下,中通快递和圆通速递的“成绩单”相对突出。其中,中通快递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7.98亿元,同比增长33.72%;净利润18.26亿元,同比微增0.15%。圆通速递上半年则实现营业收入194.95亿元,同比增长33.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6亿元,同比下滑33.74%。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中通快递的净利润则同比下滑2.49%,也预示着上半年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至少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通快递已经成为国内民营快递企业的“盈利之王”。
这家在“通达系”快递企业中成立最晚的加盟制快递公司,却书写了一段“后来居上”的发展传奇。可即便如此,赖梅松还是在“价格战”面前还是“害怕”了。
在整个第二季度,中通快递挣了12.92亿元。虽然环比一季度实现翻倍式增长,但较去年同期而言,它的净利润却下滑了10.78%。
赖梅松坦言:中通快递第二季度放弃了一些业务量。报告期内,该公司用57.72亿件的包裹量,换来了21%的市场份额。但就数字而言,中通快递二季度的份额较一季度有所下滑。
“本季度市场份额的小幅回落是由于我们选择了盈利件量。”
更劲爆的是赖梅松接下来的一句话:
“不必要的低价亏损件或以利润换取短期市场份额增长的做法既非明智也不可持续。”
这句话背后传递出两大信号:
第一,中通快递是不是不想打“价格战”了?
第二,它是不是要放弃“以价换量”的策略了?
答案似乎很明显,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中通快递的一位高管表达了与赖梅松相同的观点,“中通的策略长期以来都是在维持服务质量、既定利润的前提下,加速业务量增长,扩大市场份额。”
如果说2020年中通快递净利润的下滑主要归结于疫情冲击这一特殊原因,那么,在疫情对快递行业负面影响逐渐减弱的2021年,这便不能再成为解释中通快递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借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疫情前,中通快递已经连续多年维持主营业务净利润(即参考扣非后的净利润指标)的正增长。
由此来看,的确,赖梅松需要重新思考经营策略了。
就上半年的竞争而言,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快递公司可以说自己是赢家,包括极兔。
“价格鏖战”之下,整个快递行业已经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更为严重的是,在本身产品、服务同质化已经十分严重的快递行业,“价格战”只会使得“内卷”愈发严重,特别是会给加盟制快递企业带来网点动荡的风险。
寻求出路
中通快递欲“逃离”价格战,或在一定程度上能助推行业价格拐点的早日到来。
但不可否认的是,短时间内,“价格战”的泥淖并不能立即消除。
各大快递企业日前公布的7月份经营数据显示,除了各家公司业务量持续增长之外,全行业单票价格却再度下行。
这其中,在7月份这个淡季,“通达系”快递价格几乎都回归低位。尤其是申通快递,单票价格跌破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