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通过数字系统算法、把商品部署在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大件商品的送装一直是行业难题,日日顺物流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产品提前下沉,实现了大件和小包裹一样的快捷与便利。
双11,服务是根本,而数字科技是赋能服务,以京东物流为例,新的供应链数智化服务产品——智能商务仓应运而生,正以数字决策助力商家供应链效率提升,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成为物流行业的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等底层技术及应用技术,作用于物流的各个环节。构建数据通路,对多品牌、多型号、多种类的物流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不断积累数据、不断学习,能够为社会物流体系提供更加优化、智能的调度,实现对运输线路实时监控,实现对快递仓库的数字化运维。
面对双11包裹的洪峰,圆通科技团队研发快递包裹收寄全链路可视可控数字化工具,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持续提升包裹运转时效。圆通科技的大数据模型,能够使海量数据采集、数据流转精准应对,数据监控也能做到更加及时稳定。
数字为货车出行场景提供专业的路线规划和导航能力,让货车司机可获取灵活精准的路线规划和完善的专业数据支持,以及覆盖全国的专项货运数据,规避货车物理限制和交通政策限制。
网络货运龙头福佑卡车,双11其间,为了更好地应对货运高峰,在数字技术层面上做了优化,通过升级福佑大脑中台系统,优化数据链,强化算法能力,进一步提升智能定价的精准度。
无人配送小车的背后也是数据的加持,自动驾驶,需要数据的积累,无人配送小车,做为自动驾驶的低端,同样需要数据的积累,数据越多,系统性能越好。无人配送小车,对感知、定位、决策规划的挑战贯穿全程,特别在大江南北的不同气候,环境的场景下,对算法迭代至关重要的是数据,
物流数据的加密和提取,是物流的“大众化”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顺丰等头部物流企业推出“隐私快递单”——“丰密面单”,即不显示寄收件人姓名、联系方式,仅集成于条形码、二维码作为信息的唯一展现方式。
机械化,智能化系统可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实现物流环节的人、车、货、道等环节互联互通,作业协同。通过大数据后台,从前端物流车卸货到自动化分拣,每个细节一览无遗。
对于动态运营数据的监控,提供精细到小时级别的动态预测数据,就对收派转运班次的资源分配和投入给出了更好的预测依据。
菜鸟表示,今年双11期间,从发货到收货的各个环节,都使用了更多数字化技术。德邦快递充分调动数字化力量,数据化检测和预测的能力,可以最大化地减少运力的浪费,实现运力的动态分配,使得整个系统的运转更为高效。
国内大数据,数字技术相对成熟,有望在物流行业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而物流企业也在数字上孜孜以求。
三、智能的魅力
目前,先进的智能技术、无人技术在物流的卸车、供件、分拣、装车、运输等全流程中都有落地,双11中,智能装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迷人的魅力。
物流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运力本身,而是智能升级的竞争,这些无人化运输,智能配件,乃至各种全方位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的落地,无一不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双11,是物流智能科技的展示,也是对其进行检验的好机会。
屡见报端的无人机配送、仓储机器人、智能快递车等智能化产品,都在双11中大放异彩。
先看一个场面,步入圆通江苏总部,自动化流水线蔚为壮观:传送带上包裹涌动,带有视觉传感器的机械手臂像严阵以待的“哨兵”,眼疾手快将各自的包裹分拣装袋,让人眩目。
双11期间,京东物流38座大型智能仓库“亚洲一号”极速运转,物流机器人、无人叉车,自主定位导航、自主插取、规划路线,实现高效安全的人机混场,成为高效稳定服务的强力保障。
无人仓里,AGV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而在校园里,更多的送货机器人则在忙碌着,今年双11,中国200多个高校里的收快递方式,是身材不高的小蛮驴物流无人车,扫码打开小蛮驴货箱,拿走自己的包裹,转身上楼。
阿里的末端配送无人车小蛮驴,10天内配送了超过100万件包裹,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在落地规模和运营单量上的新高,也见识到了中国地域环境的多样性——大江南北200多个场景,无一相同。
阿里瞄准的干线物流的无人卡车“大蛮驴”,也已启动研发,还在试验中,而嬴彻科技的自动驾驶在今年双11已经上路,这条自动驾驶双11专线,自10月31日起往返于济南和上海之间,每日两班,单程880公里,每次行程由一名司机独立完成。
这是无人卡车的首次上路,以前的无人卡车,只是在特定场景之下,比如物流园区,码头落地,至于上路,则只是”“光说不练”。这条无人卡车专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无人卡车真正的实现商业实战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