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公布的第一批新冠病毒疫苗货物道路运输重点联系企业,总计28家,其中多半都是以顺丰为代表的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顺丰在2014年3月便单独成立了医药物流事业部,随后,顺丰正式成立了“冷运事业部”,分离医药冷链和生鲜冷链资源。此次疫情期间,顺丰医药新增80辆医药GSP冷藏车,启用苏州、长沙、长春、南昌等7个医药仓,完成冷链药品存储配送任务。
顺丰医药冷链物流根据整个疫苗物流服务中必要求设计最短的物流路径,根据订单和紧急情况进行路径规划与优化,整个物流过程中,疫苗不落地,全程温控,全程可追溯。
据专家推测,中国疫苗需求量将会达到20亿支。高标准要求之下,中国医药冷链运输体系能否支撑疫苗的运输?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尤其是偏远地区疫苗的的运输。然而,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担当起了这个任务,基本完成了全国人民接种三针疫苗的目标。
京东冷链采用符合GSP标准认证的专业冷链设备,提供符合医药运输规范的冷链物流服务,消费者下单24小时内送药上门,并保证全程温度可视可控、一票到底无断链。根据公开信息,京东医药冷链产品已覆盖全国291个城市。
总的说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市场的构成主要以医药三方物流企业和医药批发企业自有物流业务为主,在疫情之下,第三方医药冷链企业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个性化,特殊性、主要包括包装、整体的方案、尺寸、温度要求等等,社会物流巨头的参与,为此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方案。
电商行业、物流行业等社会物流巨头参与布局,破解了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分散的现状,促进了集中度的提升。
在医药冷链行业内更具竞争力的是布局全国的综合性冷链服务商,一站式解决生产经营企业的冷链业务需求。
目前,国内可以覆盖全国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不多,区域性发展趋势较为明显,而快递企业有先天的全国网络基础,可以率先布局全国,同时有积累的冷链经验,毕竟从高端食品冷链向医药冷链转型,比从头起步,一片白纸更容易一点。
快递电商企业,具有相对完善的仓储和物流基建及较强的运营实力,转型医药冷链,可获取行业内一手优质资源,以破解医药冷链运输、储存痛点。
三、任重道远,慎入快行
医药冷链物流自2020年开始,持续成为关注的焦点。虽然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笔者曾就医药冷链物流发展写过一篇文章,强调入局需谨慎,问鼎需考虑,并且强调一旦入局,则要快行,今天,这一观点依然适应。
快递电商企业,携资金网络而来,面对医药冷链物流的蓝海,岂能止步,布局是必然之举,那慎入就不用说了,这里说一说快行。
企业一旦入局,则必须快行,重装备,强技术,做大做强,向规模化,信息化迈进,迅速成长为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冷链物流对装备要求极高,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断链的风险就可能随时存在。加大对硬件装备的投入力度、是冷藏系统、运营管理、仓配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
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药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过高或过低都能使药品变质失效而造成损失,这就对冷链运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低温运输要求的药品对于温度的稳定性要求非常高,比如说实验类的,包括一些临床用药,对于温度极其敏感,稍有偏差,药品质量就可能失去控制,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医药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关键点是不断链,全程可监控。
保证医药冷链物流“不断链”,需要保障医药品流通的信息共享与全程温控,实现全程可视化、可追溯。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将不断赋能医药冷链行业。
结语: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具备发展优势,行业里一批优秀的企业将展露头角,医药冷链产业链也将进入竞争、共赢的发展新阶段,远方的星辰大海正等着他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