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综合各方消息来看,线上平台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失位权责不明、未尽到审方责任、假药劣药来源难追踪、网售药品发生纠纷后追责困难等等隐患。
这些隐患,让监管部门在2022年不断出台政策加强监管。最终,来自政策的频频变化,成为阿里健康们悬在头顶的达克摩斯之剑。
今年上半年,标志互联网医药业务监管趋严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文后,由于涉及多项关于互联网卖药的限制,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均大跌。
根据11月初发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除了麻、精、毒、放类药品被禁止在行业共识之内,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配方颗粒被禁止,注射剂也被大范围限制,同时还有诸多用药风险较高的品种被限制。
网络平台是这些药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亿欧网报道,用药风险较高品种中列出的抗血栓药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在一些平台处方药销售榜单排行前几,皮肤外用药夫地西酸乳膏更是全网销量第七的产品;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配方颗粒则是不少互联网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
即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新规经进一步规范药品尤其是处方药的网络销售,会让网络售药真正迎来强监管时代。
对网络售药强监管意味着,阿里健康等各大网络平台的处方药销售,有着很大不确定性,“卖药”为主的单一营收结构,难以维持。
破局之道,业内均认为是“由药向医”,打造问诊到履约全流程,并且逐渐成为行业标配。阿里健康CEO朱顺炎也看到了这点,2020年9月,朱顺炎表示阿里健康App正式更名为“医鹿”,不再设有电商入口,而是新增问诊入口。这次战略转型,标志着阿里健康在B端的发力。
这个模式中,最核心的考核数据是在线问诊和医生数据。在最新财报中,阿里健康并未公布在线问诊数据。根据此前数据,其2021年日均在线问诊量为30万,但更晚上市的平安好医生,2020年全年日均咨询量就已达90.3万人。
从医生资源来看,最新财报显示阿里健康签约医生18万,小鹿中医已拥有注册中医师9.1万——这个增长速度对阿里健康来说还算不错,但倘若对比更加专注“医”的平台,显然不够看。相关数据显示,好大夫在线目前注册医生超过24万名,微医的注册医生在2020年10月也超过30万名。
这些差距,导致医鹿在并入阿里健康后,发展难如人意。今年7月,医鹿部门就被曝出大裁员、组织架构调整等消息。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其全职员工人数为1581人,较上个财年末的1870人减少了289人。
03 核酸检测中,分了多少羹?
可以肯定的是,"卖药"早就不是阿里健康最终目标——这其实只是其2016年之前的早期目标。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自2017年以来,阿里健康借助阿里大生态体系资源,快速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2020年,又开始加码医疗行业数字基础建设,欲以此成为大健康生态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
2021年,阿里健康还接连投资或并购了零氪科技、英盛生物、吉因加、兰丁智能等多家行业头部初创企业。而众安保险的加入,则拓宽了B、C端业务触及范围,进一步完善其基于电商平台的“医-药-险”闭环能力。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大手笔战略投资各地核酸检测机构后,阿里健康成功进入核酸检测行业。
比如,仅仅在2021年,阿里健康就以7.5亿元参投吉因加,3.2亿元领投兰丁智能、数亿元投资英盛生物,这些机构原本都是医学检验实验室,承接各类医院检测项目,以及肿瘤早筛、分子诊断等前沿技术的开发。
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快速转型,上述机构纷纷进入核酸检测行业,如英盛生物是山东省首批检定的核酸检测产品,吉因加仅在北京就有上百个检测点,在当前核酸“常态化”大规模订单需求下,有了大量收益。
由于是战略投资,上述机构收益目前并未直接归于阿里健康,加上整个检测行业IPO上市受阻,能给阿里健康带来多少投资回报,目前难以判断。
阿里健康自身也上线了核酸检测业务。去年1月初,阿里健康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将在此前在线预约基础上,增加上门核酸检测服务。截止去年8月,通过医鹿APP或支付宝APP,可以为100个城市提供上门核酸检测、团体检测、预约到店核酸检测服务。
从观察来看,目前在医鹿APP上,各地城市推荐的核酸检测类型、费用接近。比如北京、成都、重庆三地,个人上门都是246元和258元两种,家庭套餐费用则标价600元到1800元不等,宣称24小时内上门服务,但服务内容差异并未有却明确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医鹿APP提供上门核酸检测服务的,主要是松鼠快检、乐荐快检等,上述机构均标注为民营机构,同时也是腾讯健康、百度健康、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合作机构。
截至目前,大力布局核酸检测给阿里健康带来了多少营收,财报中并未有所体现。阿里健康只是笼统表示医疗健康和数字化收入为4.19亿元,同比增长74.9%,在阿里健康三大业务板块中增长速度最快。
尽管如此,但在阿里健康的总营收中,占比仅为3%。这意味着,核酸检测业务对阿里营收的整体贡献,并不大。
事实上,阿里健康寄予厚望的核酸检测、医美、体检、HPV疫苗、口腔、眼科、心理等数字大健康细分领域,早有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服务上没有差异化的阿里健康,光凭阿里生态流量,想讲好健康管理、智慧医疗故事,并不容易。
这也包括老龄化背景下,通过AI手段,在慢病领域的试水——阿里健康曾在此前的财报中,多次强烈“安利”数字口腔正畸、脑癫痫、慢阻肺、动态心电等医疗AI产品,但如今在财报中已鲜有提及,背后或许是阿里健康智慧医疗的发展,并不顺畅。
从互联医疗行业来看,虽然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估值不佳,但大健康仍是金矿。相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将超过16万亿,是目前市场规模的3倍。这意味着,大健康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
只是对阿里健康而言,8年过去依然只能靠“卖药”,又能在未来抓住多少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