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担心平台会把自己的画作和文章当做训练数据,有人发文抵制,有人删号推出平台。3月8日,LOFTER最终下线了该功能。
据《IT时报》报道,百度向百家号入驻作者开放的AI文字转视频功能,属于文心一言的TTV(文本内容情感化分析)功能。
该功能也存在版权风险,其视频素材来源不明,但风险被转嫁至媒体及其他百家号作者,若被告侵权,作者将承担巨大的版权风险。
同时,直接利用AI生成内容盈利的人,正在挤占原创者的生存空间。这个问题在各类UGC平台最为明显。
一位LOFTER万粉的同人创作者告诉《银杏科技》,不少热门TAG的最高热度画作是用AI生成,这些画作依靠LOFTER的打赏功能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网文圈也有类似的例子,用各个作者的文字喂给AI,几乎零成本生成的文章热度与收益兼得。这对于原创者而言,是对创作积极性的巨大打击。
此外,AI生成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强化,牵涉到一个技术伦理范畴的问题。
“真实”的衡量标准被技术的更迭改变,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到如今有视频也不能保证客观真实。
《征求意见稿》发出后,视频制作者Ellen也提交了详细的意见参考,他对《银杏科技》讲述了对AIGC生成内容模糊真实与虚拟边界的疑虑。
“感官真实依然是我们最信任的真实,P图造假这个概念经历了很多年,才被中文互联网默认为常识,现在人工智能创建的内容更难以被区分。在没有厘清AI生成的边界与规范之前,我会一直对它保持谨慎。”
简化,或解放?
如果把再问题深入到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上,则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面是看好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解放,生成式AI协助人类突破表达的上限。
美术设计文浩告诉《银杏科技》,上海某知名游戏公司已经成立了AI项目组,目前多个部门的牵头人都在跟进对企业AI数据和代码的优化。
“研究AI的目的,是把简单但是很费时的工作交付出去,让AI完成。节省下很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去做一些不同的创想,推进更细致的工作。”文浩讲述到,“我所知道的游戏大厂都在跟进类似项目了。”
另一面,身处教育领域的高校设计课讲师,则忧虑于AI可能会“简化”使用者的思维。
各类工具越来越完善,对使用者基本功的要求会越来越低。十年前各类设计软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和使用门槛,需要从使用逻辑教起。现在一键生成、自动处理的质量已经非常出色,好处是表达的门槛降低,创作的精英主义色彩被剥离。
但技法和基本功的东西被外包给AI,创作者在成品之上制造成品,对创新而言是解放,也是限制。
技术延伸人的肢体,又“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
AI也许会成为同水、电、智能手机一样,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是深度融合,还是过分依赖,这有待考察。
今时今日,AI正在嵌入我们生活的一切。互联网公司百模大战,都在开发自己的人工智能项目,各类应用、产品正积极引入AI,以免被潮流抛在身后。
AI技术仍待进步,针对AI的监管、规范、与社会认知也需要更新。
科技呈指数级增长时,经济、法律、观念的跟进速度可能相对缓慢,面临步调问题。
技术的光环之下,抵制与批评之声可能被遮蔽,而作为从业者,应该对“技术拜物教”保持必要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