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7通过优化差分定位降低终端和基站收发时延的影响,支持多路径信号测量上报,辅助信息发送等提高到达角和离开角的测量精度,从而提高定位精度。R17通过定义按需发送的定位导频信号,降低定位测量的请求回应时间、终端测量时间及测量Gap激活时间等降低时延。通过支持RRC非激活状态终端的定位测量、信令和流程等降低功耗,并支持GNSS定位的完好性判决增强,以及A-GNSS定位增强,实现更优的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辅助定位性能。
5G定位的爆发需要低成本、低功耗的标签芯片
5G高精度的基础网络设施与5G通信传输网络复用,在工业场景中,要实现无死角的5G网络覆盖,需要布设大量的5G小基站,布设间距大约是20-30m,这个密度也足以支撑高精度定位能力对于基站的布设要求。
因此,在不增加网络成本的条件下,5G高精度定位的发展就具有商业可行性,但是早期5G终端芯片产品都集中在高性能方向,价格贵,且功耗高,如果用这样的芯片做定位标签产品,显然很难落地。
所以,5G高精度定位标签产品对芯片的需求是低成本与低功耗,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北京智联安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高精定位5G RedCap芯片MK8520,在5.12秒的定位周期下,1000mAH电池容量可支持终端待机时长长达6-12个月,实现性能,功耗和成本的最佳平衡,满足绝大多数物联网应用中数据传输的需求。
据了解,在2023年10月份,北京智联安与信通院、华为一起宣布完成了5G 蜂窝低功耗高精度定位的关键技术验证,
此次技术验证严格遵循 IMT-2020(5G)推进组制定的《5G 蜂窝定位技术要求》和《5G 蜂窝定位测试方法》,采用华为无线 LampSite 基站和入驻式 5G 核心网 LCS(Location Service)模块,并通过普通 5G 手机终端和使用智联安 5G 低功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终端进行测试,定位精度最高可达到 0.4 米以内(LOS 场景)。
总结来说,5G高精度定位技术产业的发展与5G toB的产业路线高度吻合,因此,这个产业的发展也取决于5G在B端行业的发展进度如何。目前技术层面在逐渐成熟,预计在2024年会逐渐有规模化的5G高精度定位落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