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也指出,中国以现代化为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要冲过“历史三峡”的关键性考验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都非常适合形容当下这个阶段的特征。中国已存在客观成长性,而需要做的就是主观方面的努力,就是要把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伴之以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想进一步的解放,形成在人类文明主潮流下的实质性进步,来支持我国中高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吉炳轩说,要分析判断形势,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把握和用好机遇。自觉做到“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实干肯干,创新创造。
中国经济的“张力”
2024年,中国经济站在2023年126万亿元GDP的起点上,想要实现突破,就需要挖掘更多可能性,寻找更多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表示,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很多亮点,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因为一些长期的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小涓认为,经济企稳向好要靠短期的政策组合,更要靠改革开放提供长期的新动能,而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化再一次加速,确实是提供了新动能。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目前开放的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下一步面临的摩擦、竞争会成为常态。因此,不能完全退回到国内做,但依赖大口径外循环推动经济增长也不现实。对外资在华投资的调整,要理性看待,努力争取,不必过度解读。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在华经营的信心非常重要。但也要看到,外资比重受很多重要因素的影响。除了以开放促发展之外,还要以开放促改革。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2024年全球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将在“软着陆”路线上前进。从国内来看,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相对较弱,地产行业同样如此。新冠疫情之后,消费有一定的复苏,但出现结构性分化,低端消费复苏快,中高端反弹力度不足。
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看来,我国的经济除了潜力、活力和韧性三大特点之外,其实还有“张力”这个特点没有发挥出来。“中国的经济有一定张力,而这个张力藏于民营企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民间投资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民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2024年,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迟福林关注到,投资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制约投资潜力的释放。他解释,从投资主体看,2023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0.4%,比2022年下降3.8个百分点;从投资行业看,2023年服务业固定资产占比65.8%,比2020年下降2个百分点。应当说,这与投资领域存在的某些结构性矛盾直接相关。“如果这些结构性矛盾不能很好解决,稳定民营资本预期就有可能‘事倍功半’。”
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必须让民营企业有获得感。几天前,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的务实举措将在四方面重点发力,包括不断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狠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渠道、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市场对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呼唤已久。袁达指出,将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