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低空经济,就有人想到无人机,这也没有错,因为我们现在讨论低空经济,主要还是集中在无人机应用上。然而真正的情况是,低空经济,既包括无人机,也包括有人机。
低空有人机,因为技术和安全等条件尚不成熟,目前还没有规模商用,所以让人有上述错觉,但总的来说,低空经济并不能和无人机经济划等号,但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
所以,说起低空经济,无人机是绕不开的话题,而无人机中,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则是重点,虽然eVTOL分为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两种,但无人驾驶更为重要。短期内有人驾驶是兼顾安全和乘客接受度的主流选择,但无人驾驶eVTOL有利于降低后期运营成本。
eVTOL具有高效便捷、低噪音、低碳排放、舒适私密等优点,与直升机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和环保优势,主要用于载人,同时也可用于载货。
全球民航部门加速完善eVTOL监管体系,全球eVTOL厂商与监管机构合作推进适航取证,我国民航局颁发全球首个多旋翼无人驾驶eVTOL适航证,获得者是亿航智能EH216-S型号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同时还发布首个有人驾驶eVTOL适航标准。
但是,eVTOL在关键核心技术仍处于验证比较、市场选择到大规模应用的“前夜”,而电动化、长续航、智能化是下一阶段重要的创新方向。
我国民用无人机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15个无人机产业园区。目前中国无人机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比已经超过60%,具备产业优势的一些地方也加快了步伐,国内2022年底注册无人机共95.8万架,一个“低空经济圈”正在逐步成形。
去年10月,我国开通全球首条eVTOL航线,从深圳至珠海单程航时15分钟、总航时30分钟,飞行往返距离超过80公里;法国和日本分别提出在2024巴黎奥运会和2025大阪世博会期间推出“空中出租车”用于接送参会人员。
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虽然我国无人机产业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但传统通航产业却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聚焦解决空域开放和地面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让无人机行业正式步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时代,为创新企业释放利好信号,让其更有信心去探索低空与无人驾驶飞行科技的完美融合。
民用无人机行业还没有进入上市密集期,但已引起资本的青睐,2024开年,机器人领域最大一笔融资花落无人机——智能无人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卓翼智能完成2.5亿元B轮融资;回顾2023年机器人领域融资信息,最高笔融资金额便花落无人机企业联合飞机。
四、物流场景成重点
说起无人机的应用,最早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就是今天,也不例外,在俄鸟冲突中,双方的无人机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无人机民用市场应用逐步兴起,工业级无人机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旺盛。截至2023年,我国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达到1065亿元,其中,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大约为979亿元。
各地方政府在推进低空经济中常说:“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拓展低空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这里的场景就是应用,就是商业化,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上面说过,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器与各类场景的融合与应用,未来在中国是将以ToB(商业)为主导,还是以ToC(消费者)市场为核心?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低空经济+物流是目前商业应用最广泛的场景。
就目前来说,无人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救援、农业、物流、外卖等各个领域,
在物流运输、文化旅游、交通治理、农林防护、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警务安防、政务飞行等,还有娱乐拍摄上都有其身影,但总的来说,物流场景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为,从载货到载人,是一条必然的道路,物流的应用,更广更多,是今天的主力,并且其商业模式已基本跑通。
在低空经济中,无人机配送与eVTOL载人客运最具市场增长潜力,后者从大物流角度说,也是物流,不过载的是人而不是货。无人机的“低空、低速、可悬停、低成本、小型化”特性,弥补了地面运输工具和传统飞机的不足,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无人机在城市物流应用场景中逐渐展现出较大潜力,相比传统物流配送方式,无人机具备方便高效、节约人力成本、减少安全隐患等优势。
传统物流企业及科技公司纷纷转型成为专业无人机运营企业,2015年,圆通完成了国内无人机配送的首秀,随后顺丰、邮政、京东、苏宁、菜鸟、饿了么等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纷纷布局无人机物流领域。
无人机配送方面,国外的亚马逊、我国的京东,饿了么、美团和顺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在前面:京东获首个国家级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顺丰获国内首张无人机运营证,饿了么获中国首条外卖无人机航线。
不少物流企业试用无人车与无人机的结合,实现了地面物流与空中物流无缝连接,构建一个综合的物流末端配送系统,并继续在不同配送场景推广。
前面说到低空经济产业链时,强调无人机制造是重要一项,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在配送无人机的制造上也早有布局:2012年顺丰提出无人机物流配送的构想,2015年开始组建自主研发团队,旗下现有丰翼科技、蜂鸟科技两大制造与运营公司,前者着重于物流末端配送,后者着重于支线物流无人机试制和运行。
丰翼科技已在深圳常态化运营部分路线,全国运输突破80万架次,2023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30%;丰鸟科技开展了多款机型的试飞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大型无人机运行实战经验。
京东的无人机物流项目则聚焦于偏远地区的末端配送,通过在城乡山区建立无人智慧配送站,结合无人机和无人车,有效解决了这些地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美团2017年启动无人机配送服务的探索,2023年2月,美团无人机团队宣布其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通过中国民航局审定,并获得了相应的许可证,4月,美团无人机首条常态化商用航线在上海市金山区正式运行,目前,在深圳、上海等城市总计落地7个商圈,17条航线。
而迅蚁科技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构建城市空中特定高效场景的无人机物流配送,它利用无人机在血站与医院之间快速运送血液,极大提高了紧急医疗物资的运送效率,也有效提升了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