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基于长期积累的超20万条材料科学数据、1000万篇文献数据、150万个专利数据,训练出材料大模型MatMind,可将研发周期缩短90%左右。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实验,能够加速我们新材料的研发进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陶瓷材料智能化研究部副主任刘建军介绍:“一方面可以在材料的基础理论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引进实现理论的创新,实现我们新材料创制方法的突破,尤其是长期以来很难突破的跨尺度的建模、或者是多尺度结构的构效关系等‘百年难题’,不仅如此,我们这种自主实验也可以帮助实现这种快速迭代的研发,例如我们可以把小试跟中试这个阶段的过程,压缩到这种实验室里的阶段里面。最近很多的企业都在提出跟我们合作,希望通过新材料的推荐、工艺的推荐,能够和我们去合作创新。”
事实上,“AI+制造”的实践,在上海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关键时刻怎么去“推一把”、让“AI+制造”走得更快、更稳,正是这次行动方案发布的初衷。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裘薇说:“原来的制造业转型,可能更多的是从单体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那么如果推进‘AI+制造’的话,我预见下未来,有可能是针对整个制造业模式和生产范式的创新,因为一旦把AI加入到整个生产的产品的设计、中试、研发,包括供应链管理全链条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希望通过这些‘链主’企业打造标杆应用,带动它链上的小企业,能够做制造业的改造。”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就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不到一月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彰显上海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