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小企业合规成本高企。头部企业可投入资源改造系统,但区域型平台需同时应对数据接口开发(需对接税务、交通等多部门系统);新增合规岗位(数据核验员、税务协调员),潜在罚款风险,由此推动企业合规成本、挤压生存空间。
第三,从业人员隐私与权益博弈。强制上报收入数据涉及超百万司机,易引发隐私泄露担忧。例如运费结算信息包含位置轨迹、接单习惯等敏感数据,若平台数据加密等级不足或遭遇黑客攻击,可能引发大规模信息泄露。同时,收入透明化后,平台为降低税负,可能推动司机转为个体工商户,将社保成本转嫁给个人。
此外,根据5号《公告》,网络货运平台企业抵扣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油气等能源由网络货运平台自行采购;二是相关油气费或通行费用于运输服务。
“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每笔油气能源消耗以及通行费与运输服务相对应,如何确认每笔运输与消耗的油气能源存在勾稽关系。”姜正和分析道,目前税务总局与交通运输部门已开展了头部平台油气能源成本在每笔运费中占比的调研式作,并测算不同季节、路段中该占比的合理变化区间,相应抵扣细则也在酝酿。而现阶段,若油气能源占比过大,必然引发税务预警。
另一位网络货运平台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则同样认为,5号《公告》用开油票来解决问题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一些民营加油站的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如果司机不要票的话折扣率就更大。因此,很多司机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不要发票。
其次,油票与业务无法一一对应。例如,司机加了3000元的油,但是这用这些油分别拉了三个平台上的货,这张3000元的油票,到底应该给哪家网络货运平台呢?又该如何分割这张票呢?
对此,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必然需要通过升级系统及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来达成,一是将燃油相关数据纳入到系统数据统计中,按照每单运输服务归集用量并获取对应的发票;二是系统需要对所获取的发票、凭证等进行审核、查重、验伪。
此外,从合同签订到运费结算全流程嵌入税务合规节点,那是否意味着网络货运平台需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对此,姜正和分析认为,业务流程再造不可避免。
具体而言,从合同签订到运费结算需新增三个合规节点:运单启动时,验证司机身份(对接公安系统)、车辆资质(交通部数据);运输过程中,实时上传GPS坐标并与运单匹配,偏差超10%自动冻结结算;结算完成后,AI核验油费发票抬头、路桥费时间线与运单重叠率。
目前,一些领先的网络货运平台已部署下列工具:AI风控引擎:例如识别“单人短时高频接单”(如1小时接5单跨越300公里)自动拦截;区块链存证:将运单、轨迹、支付凭证上传系统,确保报送数据不可篡改。旧有财税系统无法满足多维数据整合,面临改造重点包括:构建数据中台:打通订单、财务、税务系统,建立统一数据池;可视化展示区域税负率、进项缺口、异常凭证比例等。
▍转型之思:从“以票控税”迈向“以数控税”
相较于传统纸质发票,电子发票作为交易留痕的关键载体,为税务监管提供了有力抓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偷税漏税行为,但不得不说,其仍处在向完全数字化税务转型的中间阶段。毕竟,其本质还是依托于“票”这一形式,尽管这张票已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背后的核心实则是数据支撑。
既然交易信息能够以数据形式精准呈现,那为何不能直接凭借数据来确认企业的抵扣项或实际支出呢?
客观而言,围绕发票展开的一系列流程繁琐且低效——从申请开具、税务机关审核到后续的操作管理,每个环节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做到以数控税,而不是以票控税。企业只要实现‘四流合一’(即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和发票流一致),就可以凭数据抵扣税款,不需要进项票。”上述网络货运平台负责人表示。
此外,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分会秘书长晏庆华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分析强调,理想的数字化税务体系应是基于纯粹的数据交互:企业的每一笔交易、每项支出都能通过实时、准确的数据自动验证其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而无缝接入抵扣链条,这才是契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效模式。此外,网络货运平台参与各方的信息高度整合且逻辑严密,其突出特点是“五流合一”,并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可追溯的证据链。
按晏庆华所言,当下数据的真实性与规范性优势显著。从这个角度来看,从“以票控税”转向“以数控税”,是破解网络货运行业赋负高的关键。
无论是5号《公告》还是810号文,不仅是税务层面的优化,还是国家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持新业态发展打出的组合拳。但企业能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竞争力,才是在市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的关键。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监管趋严,留给企业灰色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唯有做到合规经营、效率出众、服务优良的企业,才能斩获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