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海打市场
在阿里云出海十周年之际,阿里云将对国际市场的重视提上了新高度。如果阿里云不加快出海步伐,将难回到过去30%、50%的高增长水平。过去十年,阿里云出海的步子迈得不够大,彼时,国内云市场的互联网、政企等细分赛道都在高速增长,阿里仅靠国内市场就维持了十多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
当前,我国有超过15家大大小小的云厂商,市场高度内卷,与其在国内内卷,不如在海外抢夺更大的份额。2025年,出海成为阿里云的核心战略,聚焦三点:全球云计算一张网、大模型和AI能力国际化、海内外运营一体化。 这是阿里云成立十多年来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磅礴转向。
全球顶级客户如何选择云服务商?AI产品如何出海落地?以及阿里云如何通过长期主义、本地化投入,在全球市场建立起持续增长的信任基础?都成为阿里云高层当下要考虑的问题。
阿里云成为巴黎奥运会官方云合作伙伴,这是阿里云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阿里的出海,投入了真金白银,阿里未来三年投3800亿元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开支,很大一部分是海外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今年会新开七个数据中心: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和墨西哥,希望通过更密集的基础设施布局,让客户看到阿里云的长期承诺和服务能力。
在地域上,亚洲肯定是阿里云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拉美市场也是重点,拉美市场整个数字化、云计算、AI都处于蓬勃成长的一个阶段,此外,中东、欧洲市场也都有新机会。不同市场会用不同的策略,比如亚洲可能会有更多数据中心,南非等市场可能先通过本地的合作伙伴来做。
出海,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胜。美国有四家云厂商,它们天然面向全球,亚马逊的AWS是老大,份额大概在30%;微软Azure25%,而且涨得最快;谷歌云11%,靠AI和办公场景加速,还有甲骨文。阿里云呢?全球份额大约4%–5%,排在第四,但和前三的差距不小。
前几年,当阿里云失速之时,三家美国头部云厂商营收增速长期在20%以上,这导致,2023年谷歌云超越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三,阿里云滑落到第四。
相较于海外亚马逊、微软等云高达30%-40%的毛利率,国内云服务望尘莫及,然而,外资云厂商的动荡为阿里云创造了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微软有Office,AWS有北美企业市场,谷歌有搜索,但都没有淘宝这种体量的电商场景。阿里云真正的差异化,是「技术+场景」的组合拳,既有基础设施和模型,又有能不断试错和打磨的消费级场景。
阿里云逆袭归来之后,其增长力并不比国外品牌差,其26%的增长率,与微软云增长27%不差上下,远高于亚马逊与谷歌。阿里云的收入结构稳定换挡,缩小和国际对手的差距。有人说,全球产业的星图上,阿里坐标与谷歌遥遥相对,沿着相同路线,但阿里云不会止步于成为另一个谷歌。
阿里云的全球化业务分为三部分:中国企业出海、外国企业入华、海外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出海是其中的基本盘,其中有许多是阿里云在国内的客户,因此,阿里云把支持中国企业出海,作为全球重点战略,随它们一起出海,不仅扩大市场,也为客户保驾护航。
国内云厂商要拿下海外本地客户,难度比较大,因为,AWS、微软云、谷歌云已经在海外市场盘踞很久,有很好的市场知名度,但也不是全无可能,只要努力就有效果,最近阿里云签下印尼最大互联网公司GoTo的金融云订单。
2020年之后,中国出海的不仅有制造业“新三样”(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还有人工智能、直播视频、游戏社交、跨境电商、金融支付等技术或服务产品,一批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营收规模甚至已经接近50%,这催生了庞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需求
美国四大云厂商也把中企出海客户作为争夺的对象,但中国庞大的用户规模和极限场景,让中国云厂商锻造出了能与国际云厂商掰手腕的产品矩阵和技术能力。中国云厂商产品售价普遍只有美国云厂商的六折甚至更低,但性能并不差,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红利、供应链成本优势带来的成本优势,中国云厂商背靠中国制造,拥有成本更低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阿里云针对中企出海客户提供2-3折折扣,携程从AWS迁移后节省数千万成本,网易10亿订单顺利落地。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云厂商的贴身服务,在国际市场成了重要竞争力。对于国际云厂商来说,只有少数大客户才能享受特殊服务,体验过“中国式服务”,就无法再忍受国际云厂商的缓慢。
然而,地缘政治风险也影响阿里云的出海,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美国政府对阿里云数据安全的审查持续发酵,潜在的“禁用令”虽未落地,却已影响其海外客户拓展,尤其是福特、IBM等大企业合作的不确定性加剧。
在重点开拓中国企业出海客户外,阿里云也不放过海外客户,阿里最新发布的千问3系列模型支持119种语言,包括东南亚的爪哇语、美洲的海地语等地方性语言,为全球应用打开闸门,也为阿里云本地化打下了基础。
头部全球公司对云厂商的要求一直很高,阿里云与他们一步步去建立信任,从一些项目的合作到更多数字化的创新项目、数字化转型的项目,到AI创新的项目,一步步证明其能力。不仅在产品技术的能力上,基础架构上,还要在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稳定性,企业的社会责任上达到对方的要求。
全球化不是一项短期投入,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阿里会持续加大在海外的基础设施、AI能力、本地服务体系这三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建设一个具备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
阿里云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国际的,不仅要关注中国市场,更要关注国际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全球扩张,阿里云每一步都体现了中国科技的韧性和创新力。
四、未来唱主角
在阿里内部,他们认为,阿里云的真正挑战,不是别的,而是“错失未来”,十年后的是否成为巨头,取决于今天的决策与投入。阿里对技术的支持将不遗余力,选择投入“真金白银”,是长期战略中最坚定的部分。
2月,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这让市场看到了阿里云在阿里集团内份量和未来的重要程度。某种程度上,一家巨型企业,选择将钱“烧”在哪里,就是企业为自己选择了怎样的明天。
当然,这些钱短期看不到回报。一个数据中心要 2–3 年才能完全投产,换句话说,今天砸的钱,可能要等五年之后才慢慢反映在利润表上,也就是说,为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