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App独立,证伪“外卖引流电商”

2025-11-25 11:53

图:心理账户图示,来源:百度百科×混知·漫画点知识

  商业史上因心理账户错配而导致高频带低频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

  例如,腾讯虽坐拥巨大社交流量,却未能通过拍拍网切走淘天份额。再如Doordash能后来居上超越Uber Eats,也正是因为并非所有高频场景都能自然延伸至低频消费,关键取决于业务之间的定位关联与价格属性是否能让消费者感到“来自同一钱包”。

  外卖与电商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协同转化的可能,但这更应视为市场驱动下业务网络的被动并轨,是自然结果而非战略目标。而打通这两张网络的核心枢纽——那个高效的“转化器”——美团和饿了么探索十余年,也不能说完全搞明白了。

  而从商业逻辑上,把外卖当作一个工具而非业务,有点本末倒置。美团是先做成了外卖,然后顺带扩张至闪购、酒旅、出行,外卖的流量顺着这个链路自然流动。但现在京东是反过来,因为看上了外卖的流量,所以去做外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电商。

  电商是目的,外卖是手段。但两者错配,就会变成“把手段当目的”。类似的失败商业模型,我们在互联网竞争史上见过太多次了。

  既然外卖只是作为引流工具,那平台就不会真正投入大力气去做,这个意图会在用户和骑手的真实反馈中逐渐暴露,最终影响外卖用户的拉新和留存,进而影响向电商的转化。

  这里边隐藏的一颗雷是,这个工具的成本也太高了,外卖的生意模型太差,无论京东还是阿里,或许都低估了外卖投入的资金量和复杂度。

  最近刘强东的一番话,也很有意思:“不少用户在搜索‘京东外卖’时难以找到入口,即便京东主App内设有秒送频道,也导致一部分用户体验不佳、流量流失。”

  这些直言不讳的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外卖和电商互相转化”的路,也比较难走通。

  相比之下,隔壁的蒋凡还在坚定“大消费平台”战略,要把淘宝变成超级消费入口;连独立了十多年的饿了么,也变成了橙色,收归“闪购”麾下。

  可以说,电商搞外卖也出现了路径分野:淘宝在坚定“大一统”战略,反复论证外卖对电商的协同和带动;京东则果断转向,推出了独立App。

  这件事上,我们很难说“姜是老的辣”,只能说市场正在回归常识:就现阶段而言,外卖对电商平台来说,不是合理的引流工具。

  03 转向:外卖App独立意味着怎样的战略取舍?

  此次京东外卖推出独立App转型,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风向标,意味着其对外卖业务的定位进行了关键修正。这表明公司已清醒认识到,将外卖简单视为电商引流工具既不经济,也不可持续。如今,外卖业务必须走出对补贴的依赖,转向独立核算与自负盈亏。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对原有业务逻辑的纠偏与重构。

  外卖的归外卖、电商的归电商,这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但正如前文所述,外卖业务链条复杂、环节众多,若不能全力以赴,前期投入的资本极有可能沦为沉没成本。该业务需要在配送、运营、商户、用户等多环节实现协同,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难以维持基本盘——否则抖音、百度等平台也不会迅速退出这一领域。

  国信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测算指出,即便考虑外卖、即时零售与远场电商之间的交叉销售效应,在目前相对保守的假设下,到2030年京东仍将面临亏损缺口。

  那么,京东为何仍要保留外卖业务,甚至为其开发独立App?

  从财报细节中,或可窥见另一重战略意图:抢占商家心智,并重塑估值逻辑。

  在涉足外卖业务之前,京东在资本市场长期被视为“重资产、低毛利”的苦生意代表,估值持续承压。

  然而,自进军外卖领域以来,在京东各项收入中,唯一未受“国补”政策退坡影响、仍与外卖业务增量保持同步增长的,正是平台与广告服务收入。

  进一步观察京东零售业务的利润率可以发现,第三季度出现明显提升,主要原因正是广告收入推高了货币化率(Take rate),帮助京东逐渐摆脱“苦生意”的标签——这也是京东长期追求的目标。

  那么,京东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答案隐藏在财报与业绩会表述中:京东反复强调用户数突破7亿,其目标受众或许并非普通消费者,而是曾经盘踞在淘天平台的广大供应商。

  京东或许清楚,外卖带来的实际转化率并不稳定,但当广告主看到平台流量高涨,就更倾向于来京东开设新店。随着第三方(3P)商家增多,广告收入自然水涨船高。

  这一点也从收入结构中得到印证:三季度,京东服装鞋帽品类收入同比增速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约8倍。可以说,京东在外卖战场上与美团激战之余,最终“偷了淘天的家”。

  京东自然明白,依靠外卖等新业务进行“品牌宣传”的效果难以持久。外卖虽难以直接转化为电商订单,却足以改变那些急需新流量的电商商家对京东的认知。一旦完成对商家侧的认知转化与入驻,便无需继续向外卖这一“无底洞”投入更多资源。

  因此,推出独立App、收缩投入、提出“外卖业务要独立生存”,实则是京东在完成阶段性目标后的理性回调。这标志着外卖业务从“战略试错”阶段进入“战术清理”阶段。

  但必须指出,京东仍面临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脱离电商引流的故事线之后,外卖究竟依靠什么实现独立生存?是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低的获客成本?还是更强的商户生态?

  毕竟,独立App仅仅是财务与组织层面的切割,并不能自动带来业务的健康运转。如果京东无法在外卖领域建立起真正的运营效率、场景壁垒或差异化价值,那么今天的“独立”,不过是将“战略试错”包装为“战略转型”的又一场资本叙事。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