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近江湖上的发生的一件事可能迫使每个有野心的物流企业家明确站队,那就是阿里集团高调宣布自己的物流战略,阿里宣布自己不做物流,只做三件大家不能做的事:做“物流宝”用信息把各种物流环节衔接起来;做仓储基地集中整合每个地区的转运及产品处理;做投资帮助物流企业的发展。而这三件事情,加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完整的物流平台。因为平台型物流公司恰恰需要这三个核心:信息是神经,仓库是心脏,服务伙伴体系是四肢,不多不少。
那一天,马云在台上说,数百家物流企业老板在台下做选择题,是加入阿里系还是离开,也就是做产品还是做平台。
这选择对一些人不但容易,而且简直是山呼万岁,比如那些落地配送公司。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地区性或专业性的“产品型”物流公司,只要自己的“产品”好,傍着淘宝就是上规模。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轻松,以加盟为主的“四通一达”就必定很纠结。因为马云是在逼着他们站队,站在阿里这一队,意味着必须踏踏实实做“产品型”公司,尽快变加盟为直营。想做“平台型”物流服务,靠着阿里就完全不靠谱,因为加盟商迟早跳过自己直接接入“物流宝”,必须加紧发展信息平台和仓储枢纽,早日具备一站到位的平台能力,为其他独立电商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而那些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平台型”物流企业的基因,阿里的宣示,是来自对面的冲锋号角。我在会场见到的一个朋友,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老板,当时对我说,回去就要让动员全国营销,目标是全国各大中型电子商务公司!
除了高调的阿里,其实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企业都已经大规模投入于物流能力的建设,他们的介入将彻底打破电子商务行业与物流行业的界限,直接点说,他们都将成为平台型的物流公司。而且,他们将以互联网的精神重新定义物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他们中的成功者可能会成为中国市场平台型物流公司的标杆。
当下的情形是有些混乱,很多电子商务公司既忙于搭物流平台,又要自己做配送工;很多物流企业配送忙不过来,还想做一体化平台。似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做很多角色的事情。然而,过不了多久,无论是电子商务公司,还是物流公司,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都会变得清晰起来。对于电子商务公司,选择就是自己做一个平台型物流公司还是找一个平台型的物流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对于物流企业,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平台型公司还是一个产品型公司。
马云说,“物流需要外行人来搅一搅。”他的目的达到了,无论阿里最终做得如何,他高高举起了一面“物流平台”的旗帜,这让所有物流老板立刻做出选择,平台还是产品?
当下的物流业,就像当下的移动互联江湖一样,要么做个iphone,成为让大家打电话、上网、玩游戏都离不开的平台。要么做个“愤怒的小鸟”,让大家无论用哪个平台都最喜欢你这款游戏。最差的是做成中国移动(CHL,47.66,+0.36%),以为光靠资源在手就可以自己做国王安排所有人的命运,什么phone,什么小鸟都要自己做,最终每个用户一有机会就会抛弃你,身边剩下的只是一些懒蛀虫。这类比看起来很可笑,然而对于“中国”字头的大型物流企业,只依着惯性,很可能走到这一步。
所以,关键是要有互联网精神,无论平台还是产品,都需要立刻成为物流互联网的一部分,都得互联网化。
什么是一个物流公司的互联网化?
首先是业务范围的互联网化。我2010年底做过一次抽样统计,90%以上的物流企业尚未踏入电子商务服务领域。而剩下的10%则在自己的客户开辟电子商务业务的时候,不惜代价提供相关服务,以便迅速掌握新的需求特征。这10%的企业现在不一定是最大,但是显然是最终胜出的那一批。
其次是营销的互联网化。网购的业务特征将使得互联网将成为产品型物流服务公司的为首要渠道,也就是说,公司的迅猛增长将不再主要依赖物流公司的的直销人员队伍,而是依赖大大小小的“平台型公司”输送的电子订单。
最后是运作及服务的互联网化。传统的物流业务只需要一个以关键流程为驱动的业务系统,而电子商务则需要让消费者实时跟踪订单的实时状态和位置,公司的每一辆货车都要在互联网上,每个配送员都要在互联网上,每一件货都要在互联网上,以便上下游用户、管理及操作人员随时随地共享信息,实现协作。
从业务到营销再到运作的互联网化的过程就是每个优秀的物流公司夺取电子商务机会的过程,能深刻领悟互联网精神,迅速实现转化的物流企业,无论是平台型的还是产品型的,无论现在有多大,都有可能在未来五年成为业界领袖。
物流的互联网化,将出现的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群,在新的格局里,能成为iphone当然很伟大,做个“愤怒小鸟”也很不错。中国物流业需要有iphone这样的平台,不只一个;也需要有“愤怒小鸟”这样的产品,千千万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