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展望

2008-03-05 12:40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保税区正式设立。其后,国务院相继批准了15家保税区,实行保税的海关监管政策,发展贸易、物流和加工等业务。虽然保税区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物流集散和外贸窗口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但是保税区和港口运作的完全分离,使得保税区在发挥口岸物流功能方面的优势受到限制。

    为了更好地推动保税区和港口的资源统筹,功能协调发展,2004年以“区港联动”为特征的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保税物流园区实行的入区退税、海运直通式、园区集拼等模式,部分地解决了制约国际中转的政策限制,扩大了保税业务内涵。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这一国家战略项目的实施,2005年6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了洋山保税港区。首次实现了“区港合一”,叠加了目前国内各类特殊监管区的优势政策和功能,成为国内开放度最高,功能最完备,货物跨国境流动障碍最少,享有经济性与便利性最大,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政策平台,为探索向自由港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我国保税港区的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洋山保税港区封关运作以来,国务院又先后批复了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