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值重要性越发凸显的今天,如何管理市值,让市值合理反映公司价值,让公司和股东充分分享牛市溢价,让市值表现不仅充满成长性而且富有稳健性,让市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客观地摆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面前,成为一个必修课题。
同时,市值考核也对监管层提出了要求。全流通下,行情的好坏影响到各方。市场行情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不被认识,上市公司感受不到压力,而监管层需提示风险,监管压力较大;市场行情不好,股票估值容易偏低,公司相对重视树立资本市场形象,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得就好,监管层的压力相对较小。
并购重组对控股股东的地位产生威胁
2006年8月 1日 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的收购管理办法简化了收购的审核程序,拓宽了收购方式,为完善和活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打下基础。接着8月8日六部委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9月8日起施行,该规定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的行为,为今后交换股权的支付手段开辟了发展空间。
专家分析,我国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未来资本市场并购将更加频繁,特别是以争夺控制权为目标的并购将更加激烈。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权市场价值体现与过去相比将会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基于价值发现和产业整合的并购将逐渐增多。流通股东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权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控股股东的地位能否稳固将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中小股东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同时,并购的增加必将伴随反收购的案例增加。相信2007年之后的市场,特别是随着小非、大非逐步解禁流通后,上市公司在收购与反收购之间的并购博弈将会更加异彩纷呈。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反收购,也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
融资新规则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分别于2006年5月6日和2006年5月17日颁布。
全流通后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将在发行时机、方式和价格等方面对投资者关系工作形成新的考验,原有投资者关系的传统会务、媒体控制等业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针对新出台的再融资法规,需要全面跟踪和研究政策法规的变动情况,及时改变投资者关系工作的策略,而专业投资者关系顾问的相关定价能力和销售能力也将成为竞争力的考虑要素。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将会由原来上市公司的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将来市场可供选择的首次发行股票的公司越来越多时,将会面临怎么样把股票卖出去的课题。这意味着投资者关系管理要更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再融资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可能会涉及到对整个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分析,这种分析可能对于再融资的时机选择会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再融资在准备阶段和正式实施的话时间短两三个月,长的话是好几个月快一年的时间。另外,股价的走势对再融资设定的期限来说是重要的,对投资者认购的价格是重要的,对投资者出资一年以后的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段时间与投资者的沟通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对公司整体的发展战略需要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把公司的发展战略翻译成投资者理解的语言,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
机构投资者的多样化和国际化增加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难度
面对市场上不断细分的投资群体,公司能否有合适的渠道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进一步加强针对广大散户投资者的专业服务之外,未来的市场沟通还将更多面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性投资组织,以及接受市场委托进行专业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可能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其共同之处就是有规模、具专业能力,而且都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全流通”及规模不断壮大的QFII们联手为投资理念的国际化(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专业投资管理等)扫清了障碍,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越来越多的“积极投资者”将向上市公司管理层施加更多的压力,投资者关系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同时,继CB、ETF之后,权证的再次推出意味着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大门已经打开,可以预见将来和上市公司相关的投资品种还将会大为增加,这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将会与更多类型的投资者细分群体打交道,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会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