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市场波动频繁,炒作空间不断,产业重组就难有根本性的进展。从记者在市场上的观察来看,目前大企业希望市场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而不少中小企业则希望市场处于“波动状态”,市场有了波动,才会有投机炒作的空间。可以说市场的波动是离散性产业布局的土壤。这个土壤不改变,产业集中度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
--钢铁产业政策形成“整体聚焦”战略框架刻不容缓
为此,钢铁业的政策调整不应“多点散射”,而是要“整合聚焦”。具体来说:
一是正视铁矿石等钢铁上游资源价格处于阶段性高位的现实,不与市场各方作不切实际的“短期博弈”,而是为我所用,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形成合理有效的资源成本体系。从中国钢铁业的规模来看,对国际铁矿石的需求绝对量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减少,加上三大矿的垄断格局和开矿成本的上升,铁矿石资源价格阶段性处于高位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回避,而是应清醒地加以认识。优质矿石的适度提价,不仅可以刺激供求的再平衡,也可以通过成本“杠杆”调整钢铁业的结构,挤压钢铁业内“低价低效消耗资源”的空间。与此同时,抬高矿石进口资质门槛,基本建立长期合同贸易框架,合理投资海外优质矿山,参与铁矿石供求再平衡的进程,尽可能控制矿价波动的风险。
二是在钢材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关系处理上要有长期战略性的判断。应明确这样几个原则:首先是中国钢材净出口的转变太快太猛,国际市场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引起过激反应是必然的;国内钢企也过分倚重出口通道来释放产能,长期而言会形成畸型的产业格局,所以在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上,应该选择较为彻底的做法,取消鼓励措施,恢复“平常通道”。其次是在产能潜在过剩的“弱平衡”中适度抑制钢价,有利于支撑中国整个制造产业链的发展。应该看到国内宏观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为钢铁业提供了刚性的需求支撑,钢价大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在“弱平衡”中保持钢价上下有限波动的受抑状态是可行的。再次是要考虑到中国钢铁业国际市场占有可能是一个长期战略性的转型,有内在经济规律,只要国际钢材市场不出现根本性的转折,国内外“钢价差”将长期存在,这个价差提供了中国钢材出口及调整国内市场的“弹性空间”,一些人“出口转内销将使国内钢市崩盘”的担心依据不足,目前的关键是提高出口标准,优化出口结构,理顺矿石进口-加工-钢材出口的投入产出关系。
三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要市场和政策法规“两手并举”。一方面要形成有利的产业整合市场氛围。长期较为平稳的钢价抑价运行状态,将使钢铁业的盈利能力趋于稳定,这样就能吸引追求长期回报的战略资本,逐步清除追逐暴利的投机资本;另一方面要在政策法规上真正建立强制性的钢铁业人力、资源、环保、节能等多层次综合的成本准入“门槛”,以执法监督的手段进行落实。淘汰落后与新建优势产能这个“加减法”应该同时做,推进钢企重组,疏通地区之间利益交换的通道,在跨地域的税收分配、利益替代等方面进行新的制度安排,使得钢铁业在存量与增量对等置换的过程中,用优势产能挤压劣势产能。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