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搅动创投圈:有机构称怕错失机遇 提前两年布局

来源:新京报 | 2019-08-02 08:51

垃圾分类搅动创投圈:有机构称怕错失机遇 提前两年布局

2.jpg


 
  7月上旬,半个月时间内,约200家垃圾分类企业注册。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于上海正式实施,新商机早已被敏锐的商家洞悉,相关产业和工种突然走俏。一时间,垃圾分类被推上风口。行业人士估计,环卫产业未来将达到2000亿市场。而这波热浪有望催生一批外卖快递、O2O上门的垃圾分类有偿服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创业机会更成为各大资本觊觎的又一块蛋糕。

  不过,舆论高度关注垃圾分类创投机会,资本却处于观望。目前仅有峰瑞资本、达晨创投、光大金控等少数投资机构在该赛道有所布局。

  垃圾分类产业链上,美国已涌现出5家市值均破4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号称“跑赢北京房价”。强制分类政策将如何重构产业链?哪些业务将为创业企业带来机会?创业公司又如何构建壁垒?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峰瑞资本副总裁马睿、环保行业专家张晓文、不惑创投创始合伙人李祝捷以及奥北环保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剑超。

 

  机遇几何?

  垃圾分类为起步阶段,入局者多但机会难测

  新京报:垃圾分类政策推行后,找上门的投资人多了吗?

  汪剑超:挺多的,基本上一周会有三四家来找过来。如果投资方这个阶段才开始关注此事,那还需要一个思考学习和观察的过程,才能真正把握到这件事情的本质。比如说,现在出来一大堆AI识别或者智能回收箱之类的,可能就会有许多资本去投。但这说明他们对这个产业还没真正地消化和理解。

  AI识别的门槛不高,此外很多方式都能实现识别分类垃圾的需求,比如手册、小程序智能应答功能。不过,这只是整个垃圾分类中的一环,单独一个环节没法产生商业模式,形成闭环。AI识别可以作为整体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但是真要拿AI识别做创业想法,单薄了一点。

  新京报:就项目而言,是否存在较大市场需求?

  马睿:除去互联网废品回收项目外,现在我们看到的垃圾分类项目,要么是前端,要么是后端。前端就是想办法从老百姓那儿把垃圾收过来或者让居民能做垃圾分类,后端就是各种设备、处理装置、技术以及物流运输。但是还有可能这几个部分同时叠加,产生新的模式。

  目前垃圾分类不能算一个行业,还是起步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和不同的力量进来,确实得出一个结论可能也不太容易。从早期投资角度,我们经过大量产业链的调研,能够知道什么是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会有哪些机会,但是在什么时间点,出现什么形式,我们是不确切知道的。所以我们也是长期焦虑的,怕错过。

  张晓文:目前市场主要参与厨余垃圾处理的企业,包括中科院所属企业,以及一些民企。而做垃圾分类设备,比如垃圾桶、环卫机械、建餐厨垃圾处置系统、提供环卫服务的企业,毫无疑问都有市场需求。还有包括部分垃圾的回收跟再循环,需要有专门的产能来做这件事,比如电动车带来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

  新京报:2016年前后也曾涌现一批O2O垃圾回收项目,如何看待大多以失败收场?

  马睿:当时的模式就是做上门回收,出发点是将020套用到应用领域。这是一门很难的生意,链条很长:要开发用户,要上门回收,要自建或者外包运输,要构建打包压缩体系,出手价格还受制于纸厂和塑料厂。不是纯互联网背景的人做撮合交易系统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的点不是最核心的成本和效率,也就是一定成本下以最高效率能把垃圾收回来。

  其实传统拾荒者效率非常高,例如,小区周围经常能看到专门收垃圾的夫妻,他们住在自己搭的小破房里,没什么成本但效率非常高。

  我们调研发现,在2016年,他们一天人均能赚一两千块钱。而做020垃圾回收的企业,基本需要先投300万占住一个打包站来收废品,且价格必须比传统模式更高,之后成本还在压缩、打包、人员、运输上,其实这个账就非常明白了,有流水没有利润,能长得很快,但是很难赚钱。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