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8年,正式运营的园区将会逐渐增多,物流基地逐步开始从规划建设向实际运营转变。全国物流基地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运营热潮,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在物流基地的运营管理、增值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和联盟协作等方面,理论和实践都将会有很大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对物流基地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引导,另一方面物流基地的运营商要以客户为导向大胆创新。
在2008年,物流基地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将进一步明确,政府将更好地扮演规划者、引导者、政策法规制定者、标准制定者和秩序调控者的角色。在此,我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明确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主体,平台是推动其发展的良好载体
物流业的竞争主体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平台不是物流市场的竞争主体。正如航空物流的竞争主体是航空公司而不是机场。空置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均处于低水平状态,要解决空置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刺激第三方物流需求的同时提高第三方物流的供给。因此,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应树立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尽可能贯彻第三方物流的新理念。企业必须认识到,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程中,物流外包有助于企业发挥比较优势,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成本,实现柔性化管理。
物流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能够有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为承接物流业务外包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社会分工合作体系的优化,提高物流营运效率,节约了社会物流成本。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实际与传统文化,物流平台建设是推动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一条良好途径,具有支持和放大政府对物流产业的引导作用。同时,它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通常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收期长,在国外一般由政府进行投资,因此政府在考虑企业运作的时候,应在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平台一定的支持。
2.政府必须加强物流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
物流平台不能简单的市场化运作,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手抓。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运、水运、空运等不同性质的物流平台的总体协同布局,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与协调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的有效辐射半径内的重复建设。经过探索实践,每个物流基地的服务辐射半径会在100公里左右。所以,物流平台的规划主体最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统一的规划。同时,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规划要立足于经济圈和交通圈两个基本条件,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要严格控制。物流平台规划最好与基本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同步进行,系统考虑。
3.平台建设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和政策保障机制
近年来全国出现了物流基地的建设热潮,物流基地(园区、中心)比比皆是,但总体上却显现出了鱼龙混杂的局面,极易造成土地与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物流平台作用的正常发挥。物流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承担着整合物流资源,培育专业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水平,优化分工合作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二重性,因此需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让有物流发展战略、有品牌、有实力、有成功运营经验的优质平台企业来承担平台开发项目,以提升物流平台建设的质量,保障物流平台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从政策保障层面解除限制物流行业发展的阻碍因素,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健康的外部环境。
大家知道,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我们国家现有的物流资源已经相当丰富,其关键在于如何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协作,系统化地将各种物流资源组织起来,发挥物流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向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如果这些资源没有找到有效途径进行整合和优化,反而会给城市和区域带来交通、环境、能源等各类问题。
四、加强物流平台运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基地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应当进一步加强,更好发挥资源整合和社会分工合作体系优化的作用。为此,我也有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要关注中小物流企业发展
中小物流企业具有反应迅速、服务多样的特性,所以它们更符合物流迅速、便捷的服务需求,同时,中小物流企业整合资源覆盖面广,更切合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发展组织化协同运作的各有专长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从全球的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出现了一些物流巨头,但其主体仍然是以中小企业,大型物流企业需要中小物流企业的配套。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内企业需要大量第三方物流服务,当前的中国物流市场下,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是中小型的,尽管现在这些物流企业呈现小、散、乱的特点,但他们是物流产业的主体,如果无法对这些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化管理,就无法有效地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必须努力地去探索中小物流企业的整合之道,使之统一运作,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以此推动整体物流产业发展。
2.要关注社会车辆的组织化管理
运输是供应链中的一大重要环节,而社会车辆是承担运输功能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国情下,社会车辆的群体相当庞大,而如此大量的社会车辆大部分属于个体拥有,单独运作,导致车辆的空载率很高,不能有效发挥车辆的利用率,更不用说发挥车辆的协同效应,因此需要关注社会车辆的组织化管理,建立全国的车辆会员网络,统一组织管理车辆,能极大提高车辆利用率,发挥区域间车辆的协同作用,提高运输效率,推动物流产业发展。同时,通过社会车辆的组织化管理,通过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保障,营造一种令司机安心的环境,给广大司机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司机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从这个意义来讲,关注社会车辆的组织化管理,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3.要关注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重要标志。信息化是国内物流基地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各类物流基地的兴建,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物流基地的一大核心就是信息化,通过信息化连接物流企业、社会车辆、物流资源,集聚各类物流信息和资源,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因此,无论是规划建设的物流基地还是实际运营的物流基地,都应该高度关注信息化的实际运作,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整合协同作用。同时,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标准化建设必须同步跟上,就目前而言,物流基地的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行业协会为主导,政府、企业协同配合,关注物流基地标准化建设,重点关注基地类型种类的标准化、基地运营模式的标准化、基地功能服务的标准化等。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