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钢铁产能过剩 政策还是关键

来源:第一物流网 | 2015-09-14 16: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彻底结束了短缺经济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国许多重要的行业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过剩严重的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等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损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的顽疾在中国经济中再次暴露出来。

  在金融危机过后,伴随着国际与国内的钢铁需求的下降,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立即暴露出来。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逐步由高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下滑极大地降低了经济体对钢铁的需求。同时,钢铁行业的投资规模不仅大而且以沉淀投资为主,沉淀投资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折旧,而且很难折线,这就导致钢铁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化解。

  西方国家虽然也有产能过剩,但是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形成社会经济问题,伴随着周期往往很快就得到了化解,其实,笔者认为,造成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来源于制度的痼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导致的重复建设。

  中国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与税收竞争等原因,地方政府往往鼓励企业在某些关键领域进行投资。这种行为突出的表现在钢铁行业中,许多地方政府均把钢铁行业视为支柱性产业,而且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这种行为助长了企业的盲目投资,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会自食恶果,要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要改变地方政府粗暴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形成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

  虽然钢铁产能过剩已经达到历史高位,但是钢铁产量的下降速度始终慢于需求的下降速度。这种贴本生产现象本身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首先,钢企生产往往面临很高的固定成本,企业即使减少生产也不得不付出这部分成本。这就导致为了弥补自身的固定成本,企业更倾向于放缓产量的下降,通过产量赢得市场份额,从而弥补损失。其次,中国大部分的钢铁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的减低产量往往意味着有更多的人面临裁员的危机,危害当地的社会稳定,所以政府也不会允许轻易的裁员。再次,钢铁企业往往背负了大量的负债,而钢铁企业新增的融资成本却在快速上升。如果企业快速降低其产量甚至停产,势必导致企业资产迅速贬值,甚至会导致其破产。不管从哪个原因来看,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一个短期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对于目前一种倾向就是一味的给过剩产业断水断电,逼停逼退过剩产能。这种政策倾向不仅从现在看来效果不佳,而且记忆多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果。显然一味地逼企业退出显然是在短期无效而长期有害的行为。目前的产能过剩调节政策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政策目标与手段,政策目标不是赶企业出厂而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这一升级不仅包括促使企业提高自身的效率,同时包括升级自身的产品、生产区段与生产工艺,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所以这一升级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味地断水断电绝对不是钢企的生存之道。政府应当采用政策手段,通过促使钢铁企业的技术升级,逐步改变钢铁企业的技术结构,从而转变旧优势为新优势。

  此外,还要注意转变地方政府粗暴干涉的,切实将市场作为经济资源被指的基础核心,政府的目标应当围绕促进钢企转型升级为中心,转变钢铁企业的资金技术结构,不是一味的退出钢铁行业而是要抓住机遇升级转型。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