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企业的生态链重塑与践行

来源: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分支机构帝欧咨询有限公司 | 2016-01-29 15:43 | 作者:宋伟
  “工业4.0”首次将生产制造与供需、物流等环节彻底融为一体,使企业面临新的商机和挑战。在新的时期,中国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补充短板, 又该如何提升智能化水平、重塑生态链?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国内企业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启示。

  2015年中国最热议的话题当属“工业4.0”,犹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一般,每个企业都在以自己的视角来论述“工业4.0”。“工业4.0”催生物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使物的组织逻辑重新排列,并让整个世界发生改变。从产品的角度,信息无处不在,让智能产品成为现实;从交付的角度,想要获得一款定制化的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

  “工业4.0”,首次将生产制造与供需、物流等环节彻底融为一体。“天网”之下、世界大同。但问题来了,时代变了,企业该如何重塑生态链?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有何本质不同?

  “工业4.0”的提出者之一,成立于1949年的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国家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其使命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支持政府和企业取得成功。在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Fraunhofer IML)名誉院长库恩教授(Prof. Dr.-Ing. Axel Kuhn)倡导下,协会旗下7所研究院共同创建了“制造业联盟”。至今,该联盟为德国能够引领全球制造业的技术与理念进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方向上没有本质区别。德国如此高调提出“工业4.0”,实属难得,因为他们已经研究并意识到这是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工业4.0”社会及其解决方案,德国还没有统一标准,现在是市场最活跃、创新最快速的百家争鸣时期。

  “工业4.0”的最大愿景,是确保高薪经济的竞争力,如何实现?“互联网+”颠覆了一切,让全世界都同处一片“天网”之下。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会有滴滴打车;十年后,我们也无法预测世界将会怎样。新的时代需求,让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也让交付和服务方式发生改变,这一系列变化都要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实现。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2025》是受到“工业4.0”启示而提出的,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符合企业经营实践。但无论“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谈的都是当“天网”织好后,新的产品该如何满足个性化、及时性等需求?我们的生产该怎么办?物流该怎么办?生活该怎么办?现在,很多人都爱争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抑或工业互联网,孰对孰错”?其实没有对错,大家都是在国家战略引导下践行科技进步,只是方法不同、路线不同,但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工业4.0”创造了哪些新商机?

  “工业4.0”与智能服务社会,都是在“天网”下研究人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服务满足这些需求。在物联网的背景下,生产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个性化定制的挑战将出现于各行各业。

  未来的物流,一定会与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系统相融;未来的生产自动化,也一定会与物流系统集成相融。所以,一些过去只做物流装备制造的企业,现在业绩没那么好了,反而一些做信息系统的软件企业市场得到拓展了。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更大的商机正在被更多企业发掘。谁将成为未来“工业4.0”社会的建设者和标准制定者?

  今天在中国,西门子、博世、GE、包括富士康等,这些已经超越3.0、拥有4.0实践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开始大展身手,以专门的团队帮助其他企业建造4.0工厂,这就是他们在服务模式上的创新。未来,帮助别的企业建新的智能工厂,帮助一个国家建设新的工业体系,将是非常广阔的蓝海产业。

  对于制造业,生产、物流、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也带来一个新的市场。物流企业和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的边界开始模糊,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再造,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让技术和产品变为长久的服务,或是如何让客户也拥有一座4.0工厂。

  “天网”之下,新的生态格局正在重建,现在还没有哪家企业能自信已经做到最好。面对这一空白市场,如果你已下定决心,就赶紧为之努力吧!

  中国在技术和市场需求上是否落后欧美?

  经过30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众多商品的全球最大市场和最重要市场,我们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同世界是一致的,我们的企业也已进入快速学习世界先进技术阶段。从服务和产品的角度,中国在某些方面不仅没有落后,甚至已经领先。

  但从产品交付的角度,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至少30年,其制造业、物流业因充分经历工业3.0时代而得到高速且成熟的发展,企业在自动化、精益化、信息化等方面也经历和完成了升级与改造过程。纵观当下欧美日先进的制造企业,其工艺水平、管理水平、精益化程度及标准化程度是基本相同的;而中国制造业虽经历高速发展,但基础薄弱,标准化欠缺,大部分企业尚处于1.0至2.0水平。

  从另一方面讲,全世界同处于4.0时代,正是因为中国在很多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更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拉动了各行业快速升级的步伐。目前,中国电商企业的物流中心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的快递业,如顺丰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应用的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

  相比之下,华为算是我国优秀企业中由2.0向3.0转型、向4.0践行的典型代表。华为总裁任正非的“5不要”观点很能代表其企业文化:“不要羡慕别人风光,不要炒作互联网精神,不要妄谈颠覆,不要盲目创新,不要纠结和攀附。华为是不是互联网公司不重要,华为的精神是不是互联网精神也不重要,这种精神能否保证企业活下去才最重要。”1998年至今,房殿军教授带领的德国物流研究院中国团队一直为华为提供物流供应链咨询与规划服务,持续不断助其提升物流技术能力。我们认为华为人不浮躁的钻研精神很值得广大中国企业学习。

  现在,德国汽车工业已能做到100万辆汽车中只有2辆是一样的,可让客户自行选择喜欢的颜色、车饰、型号等。而新的挑战是,在其他产量小、利润低的行业如何做到个性化定制?对此,红领服饰做到了,可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低成本定制专属西装。

  在欧美日纷纷尝试从3.0向4.0迈进时,中国的制造企业如何迅速达到“工业4.0”,最大的问题在于,要从哪里开始走?如何走?这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点。

  中国企业如何“弯道超车”?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数字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工厂的重要标准,我们虽落后欧美先进企业很多,但现在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如红领服饰,已经超越了3.0,正在向4.0迈进,将大批量个性化定制与工人熟练化结合得很好。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各有长短。有的容易信息化,而有的如汽车行业,涉及诸多核心工艺,如要升级必须全面提升,越长的产业链与国家工业实力关系越密切。目前,国内汽车总装厂前段焊装工艺已较为成熟,大多应用世界一流设备,但后端供应链环节仍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短的我们可以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超越,长的怎么办?在不具备欧美优秀基因的情况下,唯有先把短板部分变强大!

  提升信息化可以促进产业链发展。中国属后发制人,由于不同行业发展现状不同,每个行业应根据市场变化找到合理的发展路径。如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有了前几年的基础,很多企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在进入快速进步阶段后更容易实现超越。

  “工业4.0”时代来了,也带来两方面的需求变化:一是产品更加智能化,二是产品交付方式更加及时性、个性化和智能化。无论是从1.0还是3.0,向4.0迈进,都需要全行业齐头并进,我们的思想不可再闭锁自封,而是要开放融合,并看清脚下的路该怎么走。

  当下是每个企业家都期待但也纠结的时代,世界变化太快,不改变就会被淘汰。同时,不同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也显现出来:一是必须更加关注客户需求;二是必须要考虑“互联网+”。由此出发,去考虑企业供应链如何改造,考虑企业现在的位置和未来方向是什么。

  “工业4.0”时代,任何一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时,不仅要抓住客户心理、满足品牌推广需求,也要兼具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如果供应链较短,可以着重思考企业的4.0战略,寻找直接杀入蓝海的市场机会,用4.0的思维开创新的商业模式,收获更大利润。如果供应链较长,如汽车、家电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就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照标准化、数字化、模块化、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透明化等一步步践行4.0。如果你心急想跳过其中任何一步,会发现根本无法跃过,想要跑快一点,只能行动得快一点,否则容易摔倒。

  中国智能化水平与先进国家差多远?

  “工业4.0”,第一次让物流与生产系统、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及供应链彻底融为一体。这意味着,我们要和客户、供应商、工厂实施方、产品开发商等不同角色在同一片天空下工作。

  从物流体系管理的角度,以欧洲为例,其物流能力经过日积月累的建立和分工磨合,信息系统日趋完善,形成了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机制。中国的社会物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仍处于生长期,企业间的相互配合、协同还未成熟。而只有当一个产品通过不同公司合作后高效便捷地到达用户手中,才是社会物流智慧化的价值体现。

  制造业物流对于智能化的要求其实更高,特别是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被国家大力推动的当下,智能物流、智能生产和数字化工厂首次合为一体。4.0时期,一个工厂内不同产品的供料可以完全不同,为了确保与产品对应的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准确匹配,要求供应链各环节必须更加精准,且要智能地自主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工业4.0”时期,人和机器共存成为必然,而人机协同如何达到最优?在新的智慧工厂,人力资源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未来机器不会取代人,相反因为智能机器的广泛应用,对人的要求更高了,需要人能更好地与机器对接,更好地管理机器。越智能的工厂,对于驾驭工厂的人要求越高;但现在很多工厂的智能化系统不好用,其实不是机器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智能化的发展路径,首先要有标准化,才能数字化;数字化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信息化;当一些事情总是重复发生,由小到大,便形成了智能化。

  不同的供应链,对智能化的要求不同,企业切勿盲目追求智能化。面对火热多变的市场,企业难得的是保持冷静,看清自身所处阶段,找到正确的前进路径,用求变的思维看客户需求,并为其服务。

  有人说,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客户不知道想要什么。有的企业基本明确了发展方向,而更多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工业4.0”让客户需求与企业供应链、让制造与物流彻底集成在一起。对于这前所未有的市场,国家明确要在不同行业树立标杆,引领大家共同前进。

  老外做规划时讲不讲“风水”?

  德国人在做规划设计时,一定会把客户的需求落实清楚,然后根据其需求设计出最适应的方案。要建造一个工厂,成本和效率应是企业追求的核心指标,至于它是否“漂亮”,我们会从专业角度给予中肯的规划建议。如宝马德国莱比锡工厂,从2005年建筑落成到工厂启用至今,都与最初的规划设计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在这个项目上,德国物流研究院名誉院长库恩教授带领的专业团队在工厂选址、物流集货、厂区规划等方面给予了宝马大量技术支持。

  与国内常见的四四方方厂区规划不同,为灵活应对未来需求,宝马莱比锡工厂采用了最可持续和高效灵活的生产与物流模式,围绕中央大楼建设的三大核心生产区域(车身车间、喷涂车间和总装车间)呈现出“梳状结构”的不规则设计。创新的物流规划方案,确保其产业链运转更加顺畅,让宝马供应链的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成就了宝马高效灵活、智能化、个性化的汽车生产模式。

  很多人都好奇到底外国人讲不讲“风水”?何为“风水”?即是符合宇宙运行规律的事物。从这一角度讲,德国人研究多年的工厂规划逻辑,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系统规划思维来建造工厂,在此基础上,设计和规划出符合作业流程的最优生产与供应链布局,符合企业发展规律。

  如何做到让客户成功?

  作为咨询公司,让客户成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当为客户做规划时,如果不了解一些背景要素,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同时在工作中,不断帮助客户梳理目标也是很重要的。当客户对其目标不清晰时,首先帮助他们梳理需求,展望未来发展规划,逐一明确是否需要,且要达到的程度如何,最后将需求系统化、逻辑化,变成我们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精准目标,由此给出一个准确的咨询规划方案。

  想要建造一个好的工厂,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必须遵守一些准则。德国企业作风严谨,很多工作标准都是由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梳理而来。在德国做咨询项目,咨询公司和客户配合得十分默契,因为客户知道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咨询公司的帮助,由此和专家密切配合,以同样的思路工作,咨询公司的价值也很容易被客户接受。

  在中国做项目,咨询公司与客户的协同工作往往占到工作总时的50%以上。随着市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要想建造一个好工厂必须遵循“顺向规划原则”,即先明确目标、规划业务流程,再选择技术设备,最后设计建筑形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规划成功落地,为客户未来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德国,我们帮客户做完规划后,其管理团队能够驾驭新工厂,可以很好地管理你的规划成果。而中国企业发展太快,需求的变化也很快,在此方面的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所以,我们与中国企业合作时,帮助他们构建一支能驾驭和管理好规划成果的团队,已成为日趋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客户没有这样的团队,我们就不给他驾驭不了的方案。我们的德国专家在中国工作多年,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企业的特点已了然于胸,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扎扎实实地给予量体裁衣的规划咨询方案。

  中国企业想要一下跨越与世界先进国家二三十年的差距并非易事,特别是制造业缺乏实力累积,很多东西不能一蹴而就。当下,中国企业家唯有不断揣摩与学习,不断尝试与实践,然后再下决心大踏步前进。现在很多集团性企业,都在用旗下的高端品牌践行4.0,有的放矢地积累经验,检验新的技术与服务是否真正能为企业带来好处,通过不断迭代,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