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来源:中国物流产品网 | 2012-02-02 10:37

  2011年中国制造业面临诸多瓶颈,钱荒、电荒、用工荒,高成本、高税赋的“三荒两高”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央紧急采取措施,使得我国制造业在极端恶劣的全球环境下仍然保持平稳发展。

  (一)制造业发展增速持续放缓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衰退。PMI指数及其商业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如图5所示,2011年2月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大体上持续滑落,表明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趋缓,企业生产动力不足,制造业经济总体有所回落,尤其是大型企业回落明显。欧美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构成影响,制造业经济总体仍处于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回落。

  总体上看,相对于全球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强劲表现给予了市场不少信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恢复增长态势,但原材料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加之劳动力、物流成本不断加大,已经令部分企业难以承受,中国通胀压力不减,而外需不振亦将令中国经济增长回稳增加挑战。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中国PMI指数

  (二)内需对工业平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

  在外需进一步萎缩的形势下,内需对工业平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8.4%,其中内销产值增长30.7%,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87.8%,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出口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增势总体趋缓。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7.3%,低于全部销售产值增速11.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20.9%,二、三季度分别增长17.7%和17.1%,10月份、11月份仅增长13.6%和10.1%。

  (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淘汰落后产能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1-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5个百分点。25个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开始进入市场。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良好,截止到2011年9月底,2255家企业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已经完成90%,其中70%的落后生产设备已经拆除。电解铝、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力度加大。

  (四)制造业专项规划陆续发布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未来一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相比此前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下的制造行业 “稳”字当头,转入更加理性的发展时期,相关制造业发展规划陆续发布。

  2011年4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持召开了《“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专家论证会,进一步强调工业转型升级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地位,突出自主创新、“两化”融合等内容。

  2011年6月30日,《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提出要加快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完善产业链,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研究、引导、创造消费成商业模式创新的重点。

  2011年9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该规划是“十二五”时期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的行动纲领,是制定中小企业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011年10月24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末,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要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资源保障程度显著提高,钢铁总量和品种质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为促进工业转型与升级,2011年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规划范围涵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信息产业四个领域,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为促进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于  2011年11月9日发布《工业产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包括工业产品质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等六部分,旨在指导“十二五”工业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提升。

  为了实现“十二五”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幅度提升“三基”产业整体水平,提高为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1年1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机械基础件 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我国“三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工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能基本满足重大装备的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得到改观。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于2011年11月29日发布了《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平板玻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非金属矿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5个子规划,该规划是推进未来五年我国建材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五)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稳步进展

  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完成集团内部整合的基础上,2010年河北钢铁集团控股石钢,重组宣工机械,以“渐进式股权融合”重组12家民营钢铁企业。钢铁产业逐步做精,相关多元产业逐步培育壮大。通过兼并重组,河北钢铁集团不仅在应对危机的巨大挑战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快速稳健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函复福建省人民政府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原则同意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方案。要求福建省、鞍钢和三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淘汰落后和控制总量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联合重组,实现重组各方利益最大化。

  2011年12月5日,《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山西焦化行业开始从“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转变迈出关键一步。根据《意见》,通过兼并重组,到2011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留150户左右,到2015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留60户左右。到2011年底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90万吨以上,到2015年底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200万吨以上,形成10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2户左右,500万吨级特大型企业5户左右,200万吨级大型企业10户左右。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