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刷到一条大新闻,很多人瞧不上的拼多多连续两日股价大涨,市值创历史新高:
6月15日,总市值破900亿美金!
6月16日晚,总市值破1000亿美金!
比京东高出100亿,美金。继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之后,拼多多成为了第4家进入到千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公司。
80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逆袭为中国第3大富豪,身价仅次于马云、马化腾。
以下是福布斯实时数据。按6月16日当日拼多多市值计算,黄峥身价超过430亿美元,比百度市值还高......
从白手起家到身家千亿,黄峥只用了5年。
但在很多人眼里,拼多多还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黄峥只是刚好踩上了“消费降级”的风口,投准了大众“爱贪小便宜”的喜好,不是什么“英雄好汉”。
这篇文章,跟你分享一下黄峥自述的人生经历、创业理念和思维方式。相信认真看完后的你,会对黄峥和他的拼多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黄峥的自述:
01
人生经历篇
1.上学
小时候谈不上贫穷,但比较拮据,经常要穿妈妈同事或者是亲戚家小孩的衣服。很多消费习惯和前期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跟现在拥有的财富没太大关联。
比如我妈到现在都舍不得打车,她会觉得时间又不值钱,太浪费了。这个对我一直有很大影响,包括影响我思考做商业,我脑子里一直都记着我爸妈这样的普通家庭,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我的小学很一般,但考上了杭州最好的中学之一,杭州外国语学校。
相比于其他中学,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杭外毕业后被保送到浙大混合班,也就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
我在上学时就意识到几个事:
一是寒门出贵子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尤其是官二代非常优秀。
二是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平凡事。
第三是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我在上学时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损失了逆反、捣蛋的青春时光,后来才慢慢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2.工作
我第一个实习的公司是微软,但毕业时没有留在微软。
一是觉得自己留在微软能看到自己十年后的样子。
另外,“人生导师”介绍我去当时还不成熟的Google。所以我就在Google做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后来还成为Google第一批回国员工参与Google中国的初创阶段。
我对Google有一些个人的观察。
一是Google非常重意识形态,当意识形态发生冲突时,反应超出一般商业公司。
二是Google鼓励基层创新,但核心权力高度集中,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是Google的“不作恶”深入到了基因,把使命、价值观放在了利润之前,而利润只是随着做正确的事带来的副产品。
四是Google的大部分收购很成功,这些收购案例大多是收购了拥有很好团队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融入到Google的文化逐渐变大。
不过也有很多事是Google无力改变的,比如Google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Google在社交上的尝试也不成功。
3.投资
2002年我去美国读研究生认识了段永平,毕业后在Google工作时又离他家很近,所以开始帮他做一些投资。
4.创业
我最早创业做的是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对于商业来说,只有赚钱才是道德的,应该按照商业的逻辑去做一个本分的商人。
我为什么要再次创业?
一是我还喜欢当前的事和团队,我很喜欢深度的和一帮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披荆斩棘的创造一些东西。
二是自己还有一些野心,还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没有释放,隐约觉得当前的机会能让自己做出一个影响面更大、成就感更强的事。
02
创业理念篇
1.拼多多核心理念
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纸用,有好水果吃。
只有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带来的是下沉人群,拼多多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
移动互联网未必是用户的下沉,而是用户拉平了,它让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拥有了和一线城市一样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交易能力,这是PC时代做不到的。
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关系。
实惠这件事,是一个普适性的需求。
比如我妈已经算是一个有钱的妈妈,但她出去买菜、买纸巾,还是会在乎一两块钱的差异,但她同时也买高配的iPhone。
传统公司采用一二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低价只是拼多多阶段性获取用户的方式,拼多多对性价比的理解是“始终在消费者的期待之外”,拼多多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感觉。
拼多多试图做消费和娱乐的融合,拼多多的使命就是多实惠多乐趣,让消费者买到更多更实惠的东西,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更快乐。
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五环内的人群理解不了。
2.拼多多运营情况
现阶段拼多多对整个商品和服务的品质管控都很初级,拼多多正在通过升级供应链和打击假货来提高商品质量。
部分员工对公司的理解依然是流量至上,这些员工在流量思维环境里受了多年教育,拼多多成立不久,和员工的统一思想还没做得很好,得从上往下贯彻。
现在的情况是我在这一头,整个社会和媒体在流量的那一头,员工可能在中间。
拼多多对运营员工的考核是留存、复购第一,GMV第二。
3.拼多多未来发展
拼多多不会做采销,也不会做物流和配送,对供应链升级是拼多多长期的战略重点。
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
全品类扩张依然是传统的流量逻辑,品牌升级也是一个五环内人群俯视的视角。
拼多多不一定要品牌升级、要全品类,拼多多要做的事情永远是匹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景下买到合适的东西。
拼多多目前没想做服务电商,因为实物电商已经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