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世界局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面临新挑战,中国港口发展重心已经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如何打造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如何保障双循环的运输通畅,如何实现港品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践行智慧、低碳港口理念?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港口与城市发展
港口作为海陆连接点,作为物流枢纽,作为公转水,铁转水的重要环节,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神经中枢。港口是稀缺性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版图上,港口有着风向标意义。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成为我国长期的任务。
港口企业逐渐从专注于发展核心装卸业务转向多元化发展,而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产业是港城发展的血脉,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升级是港城经济的发展方向。“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有港城市要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全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带来增长活力。港口是城市发展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港产城融合发展与区域港航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的大湾区是最有活力的新区,粤港澳三地携手努力,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国际航运交流品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港航业融合发展、增强大湾区港口群对国际港航产业链供应链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让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地。我国有长三洲,珠三角经济群,也有长江带经济群,同时也是港口群,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发挥港口群比较优势,巩固港口群发展基础,推动港口城市产业融合发展,优化港口战略协同,港城深度融合、产业升级创新。港口与城市共同发展,临港经济区是一个好的方法,各有港城市都在这一方面有布局,部分地区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需要提醒的是,临港经济区,要充分发挥港口的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发展路径;依托港口,推进临港产业发展,实现物流与产业相配套、运输与服务相融合;形成以港促产、以产强港,港产城协同发展的格局,其遵循的逻辑是:以港兴产、以产兴城。以北仑为例,一方面通过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聚焦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打造了一大批分工协作、高效链接的现代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紧紧围绕“枢纽自贸区”和“国际航运和物流枢纽”的目标定位,统筹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要素保障等管理,强势破题“集卡围城”顽疾,全方位推进与沪、杭的战略对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广州南沙作为一个港口,通往大湾区所有地方基本上距离相近,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以港兴产,带动了南沙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发展。南沙产业在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增长较快,但也存在汽车产业依赖过大,新兴产业不足,百亿大项目不多等问题。因此,南沙港的规划是,未来五到十年,借助港口优势与大湾区活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聚焦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位于东北的营口港,通江达海“链”全球,对东北腹地产业拉动强劲,主要以东北腹地大宗商品——粮食与钢铁为主,同时带动与之关联的临港产业日趋活跃,营口编制实施了《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总投资1555亿元的172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
港产城频繁深度互动,才能换来城市发展热力值的上升。港口与城市、产业之间的高度协同,才能充分发挥港口、产业、开放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带动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二、港口与自贸建设
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蕴含了许多深水良港,全球航运的货运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以我国为主的亚洲,但是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未改变,仍未实现三位一体,因此,依托港口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