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外卖App独立,证伪“外卖引流电商”

2025-11-25 11:53

  近日,京东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为2991亿元,同比增长14.9%;但净利润仅为53亿元,同比下滑54.7%。利润大幅下滑的关键原因在于外卖业务:数据显示,京东前三季度零售与物流业务的整体利润率提升了60个基点,这侧面印证了,利润滑坡的关键拖累正是新业务板块中的外卖。

  尽管市场对京东“增收不增利”已有预期——毕竟三季度是今年外卖补贴战的高峰——但利润缩水近半,仍明显低于市场一致预期。

  从短期投资回报来看,京东布局外卖难言成功。但刘强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点出其商业逻辑:“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只要靠供应链赚钱就可以。”显然,他一度将外卖视为电商交易的引流工具。

  基于这个目的,京东外卖从上线第一天就被集成在京东App里,还在首页设置了单独的入口。也是受京东启发,阿里才推出淘宝闪购,就在前不久,饿了么正式更名,彻底融入淘宝。

  然而,三季度财报发布后不久,京东就宣布上线外卖独立App。这一动作,似乎宣告了“外卖引流电商”策略的失效。

  京东外卖突作转向,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

  01 结论:外卖作为引流工具,既不经济,也未见效

  要理解京东为何推出外卖独立App、放弃引流主站的策略,我们需要算清两笔账:

  第一笔账:外卖作为引流工具是否划算?

  京东的新业务板块包括外卖、京东产发、京喜与海外业务。除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曾短暂纳入达达(营收影响较小)之外,该板块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今年以来,京东在海外业务上动作频繁,收购了欧洲电商MediaMarkt、Saturn以及香港佳宝超市。由于这些收购未明确是否并表,我们姑且假定今年第二、三季度新业务的收入增量全部来自外卖——合计约198亿元。

  成本方面,同期新业务成本净增259亿元,同时新业务经营费用增长236亿,也就是说在创造198亿元新增营收的同时,带来了约494亿元的新增成本。如果外卖仅是引流工具,这样的成本显然过高。这也解释了为何财报强调将“收窄对新业务的投入”。

图:京东Q2新业务营业成本及经营费用,来源:企业财报

图:京东Q3新业务营业成本及经营费用,来源:企业财报

  外卖本身是一门低毛利、链条长、履约成本高的生意,杠杆效率极低。

  在所有平台型业态中,外卖是典型的“五维商业模型”。网约车是三维(乘客、司机、平台),电商是四维(加入“产品”),而外卖则需统筹平台、商家、顾客、产品与骑手五大环节。每一环都需补贴与运营,成本高企,利润微薄。

  外界常以为外卖平台“吃三头”,实则却是“补三头”——用户、商户、骑手,每一头都需要补贴,整个行业正是靠平台补贴撑起来的。无论是昔日的京东,还是如今的淘闪,都在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补贴一停,感情归零。

  第二笔账:外卖是否拉动了主站电商营收?

  既然投入如此巨大,外卖是否如刘强东所设想,虽自身不盈利,却有效带动了主站零售增长?

  从表面看,京东零售业务今年增速亮眼:前三季度营收增速分别为16.3%、20.6%和11.4%,从过去的低个位数跃升至双位数。

  但细看时间线可知,京东外卖业务自今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才逐步铺开,而零售增速的跃升起点却是去年四季度末。

  真正推动京东零售起飞的,是去年末推行的“国补”政策。中信证券研报显示,在双十一周期中,京东家电类目份额达50.1%,3C数码达54.1%,带电品类优势显著。这也解释了为何三季度零售增速明显放缓——主因正是国补退坡。

  此外,从成本结构也能看出端倪:外卖相关营销开支的真正放大是在今年第二、三季度,而零售营收早在去年末就已抬头,并在今年第二季度见顶。很难将零售增长归功于外卖引流。

  中经数据也显示,2021年至今,电商线上渗透率已基本见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重长期稳定在24%-27%区间,未来很难再出现引流带动线上实物零售供给扩张的局面。

图: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比重,来源:中经数据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中信证券对今年电商大促的分析:即时零售规模远低于传统电商,仅占电商总GMV的约1%,其向传统电商的交叉销售比例仍处于低位。

  综上,外卖作为引流工具,既不经济,也未能有效带动电商业务增长。其引流电商的内在逻辑,或许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02 内核: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悖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曾提出“心理账户”理论。在其1985年发表的《心理账户与消费者行为选择》中,他讲述了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报酬颇丰,于是顺便在当地旅行,玩得非常尽兴——尽管瑞士是全球物价最高的国家之一。后来他在英国讲课,同样报酬不错,再次前往瑞士旅行,却感到处处昂贵、体验不佳。

  同样是在瑞士消费,同样有可观收入,为何感受差异如此之大?塞勒指出,只有当收支处于同一“心理账户”时,行为才能达成平衡。

  这一理论揭示了一个商业本质:并非所有高频消费都能有效带动低频消费。

  以美团为例,其通过“吃”和外卖作为流量入口,高频带动低频,逐步渗透线下服务、酒旅等场景。这一路径具备清晰的线性逻辑:外卖的“吃”与到店餐饮的“吃”本质一致,业务推广并不割裂。“吃喝玩乐”本身为一体,自然延伸至出行、充电等服务,再拓展至异地场景下的酒旅与文旅需求。

  但从“吃”跨越至“购物”——尤其是家电、3C等高价低频品类——转化率却不一定高。二者在客单价、目标人群、消费频次等方面差异显著,难以共享同一“心理账户”。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