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厦门一进出口公司在媒体上发布清算公告,宣布破产。与此同时,坊间传出“众多厦门物流企业处于‘零’利润或负利润”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厦门经营范畴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多达两三千家。
状况真有如此糟糕?是何原因造成的?企业又该怎么应对?记者近日走访厦门物流企业、保税园区及厦门市物流办,一探根底。
提价!每票货运费增3元
“8月起,每票货运费增加3元”,厦门路路发货运有限公司(下称“路路发”)的一邹姓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该公司应对油价飙升的最新举措。
邹说,6月20日油价上涨后,他们苦撑一个多月,不得不和附近同行业的七八家货运企业协商涨价,每票增加3元是最终商定的结果。
据了解,6月20日,0号柴油大涨近两成,被业内称为“史上最强一次油价上涨”。而从物流行业来看,油价上涨最明显的是运输费用的上涨,而把“物流”当成单纯的“货运”的运输公司,显然成了高油价的“重灾区”。
“高油价的重创,很多货运企业已经撑不住了,干脆卖掉货车,停止营运”,邹告诉记者,以前厦门到福州油费要七八百元,6月20日后,油费已涨到1000多元,人工成本等也一直在涨,可运费却没涨,企业的利润已几乎为零,甚至处于负利润下的苦撑。
提价!很多货运企业想以此转嫁油价带来的重创,可一些小企业因客源少,一提价竞争力减弱,没有客户,无法支撑下去,不得不关门大吉。记者在二手车市场网站上发现,厦门已出现很多货车要转让的信息。邹告诉记者,很多就是经营不下去的货运企业。
让邹庆幸的是,因长久经营,路路发拥有很多固定客源,此次提价,很多客户表示理解接受,一辆货车运载20多吨,货物少则一票(订单),多则1000多票,能收个3000多元,基本转嫁油价带给他们的危机。
而据记者调查,因担心提价失去竞争力,目前,很多货运企业还未采取提价行为,仍处于等待状态。
这只是物流业中运输这个环节面临的状况,记者了解到,货代公司也遭遇相同命运,因进出口货物量减少,“僧多粥少”,很多小货代公司因接不到订单而关门。
“以往每年的运营旺季在7月来临,今年已到了8月,仍热不起来”,厦门一家国际货代公司纪姓负责人说,她们是美商公司,在海外有固定订单,所以货源没多大波动,但在业务增长量上还是不理想,今年每月业务增长量平均在10%,而根据往年经验,他们的增长应维持在25%左右。
种种迹象都表明,受高油价、美元汇率等国际趋势影响,厦门物流行业目前是有些艰难。
洗牌!小企业举步维艰
“这是厦门物流业的‘阵痛’期,是一种洗牌效果”,面对这不景气状况,厦门市物流办一主要负责人如此看待这场全球性的政策、汇率及油价风波。
该负责人介绍,受这种种因素影响,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如广东有很多企业倒闭、内迁,但因企业形态本身不一样,广东加工企业厂房大多租赁,说走就走,而厦门是置地办厂,有固定资产,对厦门物流行业中的一环——加工企业影响并不明显。
“真要说影响最大的,还是干传统物流的,即运输公司”,该负责人介绍,因为运输公司只做物流环节中的一环即运输,运输车的很大成本之一即油价今年猛涨,导致运输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同时又没有其他环节可赚取利润,转嫁油价带来的危机,因此,很多运输公司不得不关门了事。
任何行业在市场上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有个阵痛期,物流行业也是如此。而对于物流行业阵痛期的到来,该负责人认为,最关键的是市场过度竞争的结果,所谓的高油价只是加剧了这过程。
“小时候不读书,大了搞运输”,这是厦门很早流行的一句口头禅,而事实上,也是如此。该负责人说,厦门运输业是爆发性增长模式,像我们常听说的,拿了征地款,买上一部车,就跑起了业务。
2000年以后,厦门刮起一阵”物流热“,很多拆迁户纷纷置产货车,搞物流运输,而众多运输公司也纷纷换了个名号,跑起了所谓的“物流”,但实际上,他们的业务仍只是单纯运输。
“准入门槛低,大家盲目进市场”,该负责人分析,众多市民涌进了运输业,运输量达到饱和时,“僧多粥少”,便酿成了恶性竞争,一直压低运输价格,而此次油价上涨,这些小企业已没法消化上涨的油价,而大幅降价后要再提价也是难上加难,才沦落到举步维艰境地。
记者走访发现,经营多环节的物流企业,虽受油价影响,增速变缓,但仍保持增长趋势,并未像单纯运输业处于艰难境地。很多公司负责人表示,“可从其他环节上获利,消化油价上涨带来的危机”。
“现在只是优胜劣汰,资源整合”,对厦门物流业,厦门市物流办有关负责人觉得不必杞人忧天,在这场洗牌下,将会激发出更多优势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竞争。他认为,美元汇率、油价问题都只是外部环境,不随己愿,真正关键的还是要加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他说,如小企业可联盟,优势互补,保证运输业务量,开辟长途货运代理,如远东多式联运等都是运输企业增加附加价值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走现代物流、综合物流方向。”
新局现代物流先行试验区
说起现代物流、综合物流,其典型代表就是厦门首个物流园区——厦门象屿保税区。
不可否认,今年上半年,厦门现代物流园区是在宏观“紧缩与升值”、行业和区域“挤压与竞争”的背景下度过的。
“保税区原有支柱物流企业可谓喜忧差异显现”,厦门象屿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处副处长曾华温说,今年初以来,国际原料产品价格继续高涨,推进了国内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国家的宏观紧缩政策和人民币升值同时作用于企业的结果就是,“资金获取困难,运营成本提高,企业出口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