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第一动力是商业模式,很有可能产生零售新物种,【云阳子新零售内参】将这种方式定义为“新零售转型”。
零售行业,分为两大类:渠道商与品牌商。
渠道商,大致分为三类:实体零售商,线上零售商,批发商。
渠道商的三大商业模式进化,实体零售商进化为O2O模式(如:盒马),电商B2C模式进化到+C2B模式(如:拼多多),批发B2B模式进化到S2BC2模式(如:兴盛优选)。
从历史来看,2015年开始了零售行业大变局,商业模式创新是起点。拼多多探索+C2B模式,每日优鲜探索B2C前置仓模式,盒马探索本地化O2O模式。从2020年复盘来看,商业模式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商业设计很少人讨论及深度研究。
商业设计的作用有多大?阿里CEO张勇讲过一句话:商业设计和组织设计,是作为企业一号位不可推卸的两大责任。
一个问题,商业模式设计如此重要,为什么行业会如此轻视?也许是认知不一致。
笔者对新零售商业模式设计,归纳总结为三板斧:定赛道(看用户),选模式(看对手),做架构(商业设计)。
一个非共识观点:企业的新零售转型次序很重要,起点是厘清商业模式,而不是技术(数字化),商业模式是第一动力。
提一个问题:如何洞察零售行业格局大变化,是技术角度还是商业模式角度?
这个答案是商业模式,只有如此才能看清楚行业格局变化。包括阿里的战略布局,生鲜赛道的演变,头部品牌商的蝶变等等。
根据商业模式演变推论出一个观点:未来所有头部品牌商,最大的对手是零售商。
因为零售商都会开始做自有品牌,便利店如此,商超大卖场如此,百货商场也会如此,特别是电商也如此。网易有严选,小米有小米优品,京东有京选等品牌。一个提醒:行业头部的品牌商CEO,都应该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必须的战略能力。
以上可以演绎推理出一个结论:无论是渠道商还是品牌商,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是商业模式,起点是从商业模式入手,并非技术(数字化)。
4、 新零售:改良还是革命?
当下渠道商的零售转型升级的战略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流派:
其一、技术派,以技术为切入口,目标为数字化转型。这个是当下实体零售行业共识,技术推动零售企业变革,95%以上支持率。
其二、模式派,以模式创新为切入口,目标是新物种。这个电商企业比较喜欢用,但也是少数派。比如:盒马等。
其三、商品派,以商品创新为切入口,目标是制造型零售。所有的零售企业越来越重视,要弥补差异化商品短板,比如:各种自有商品或自有品牌。
技术派,推崇自我改良与迭代;模式派与商品派,推崇自我革命与重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迭代更新的大时代,旧世界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推崇逐步改良;期待新世界的破局者,往往推崇激进革命。商业世界,大概也会如此。
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哪种流派更容易赢得未来(概率更大)?
可以用类比法,也可以用归纳法,笔者采用的是演绎法,从理论推导结果。
受杨国安的“杨三角”启发,云阳子原创一个方法论:新零售“倒三角理论”,数字化只是其中一部分。新零售“倒三角理论”,主要是想解决一个问题:新零售怎么做(方法论)?
渠道商新零售实施的演绎推理如下:
1、技术派:重视技术(数字化),轻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忽视零售本质可能会变化(从非共识达成共识),容易陷入“数字化”陷阱。结果是变革速度慢,贻误战略机会。
2、商品派:重视零售本质(商品与服务),核心目的是商品差异化竞争。做自有品牌+制造型零售,是从渠道商演变为渠道商+品牌商的升级版本,这是一种自我革命。
3、模式派:极度重视商业模式(新物种)与零售本质(新思维),技术是实现工具。盒马是当下一个很好案例,正在从新零售1.0进阶到2.0。
新零售实施,最容易成功的是模式派与商品派,都是自我革命,一个从渠道创新入手,一个从商品(品牌)创新入手。
一个最终结论:渠道商新零售实施要想成功,没有改良派,只有革命派。
4、新零售:响应供给侧改革
从历史的角度看,2015年已经开始启动“新零售”时代。
2015年,新零售第一样本盒马正式成立,探索店仓一体O2O模式。
2015年,新电商第一样本拼多多成立,探索C2B新电商模式。
2015年,每日优鲜探索前置仓模式。
2015年,百度、美团、饿了么O2O大战。
2015年,张勇上任阿里CEO,一直兼任阿里集团COO。
2015年11月,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进入产业调整的大周期,企业迈入转型的大周期。
我们现在少谈“新零售”,是因为低估了其重要性。
云阳子看了刘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个观点油然而生:新零售是响应供给侧改革,提高内需是为了应对未来10年的一场经济大危机。
分享一下几个读后感及个人观点:
1、刘鹤:新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这个基本判断不会由于危机发生而改变。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新世纪前10年科学技术储备已在孕育新的产业变革,危机催生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的启动。
读后感:2020年之前是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新一轮技术长周期酝酿着一次大危机。
2、刘鹤: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读后感:2011年中国开始4G正式应用, 2015年马化腾发起“互联网+”运动,2016年马云发起的“五新”运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影响各行各业。有人用易经预测中国2015年~2024年是社会特别激烈的十年,核心关键词是“冲突”,由老到新的各种矛盾冲突,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夹杂一起,主要是唤醒一部分中国人的认知。
3、刘鹤:从根本上防范、并解决由技术长周期末端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办法是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和社会制度变革。
读后感:移动互联网是技术变革,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转型。
4、刘鹤:许多大企业是在上次大萧条中诞生成长,这种成长和大国兴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率先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