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中国APP在印度被封禁,前期投入与推广打了水漂不说,互联网出海投资的心理与积极性也会跟着受挫,但塞翁失马也不也不全是坏事。从互联网厂商出海长远战略与厂商员工、码农的角度来看,印度市场的资本之路走不通,那意味着国内码农就不会有业务外包给印度IT从业人员的风险,因为如果国内的互联网模式在印度跑通,并且形成巨大的规模优势,那么印度低成本的IT工人、程序员将对国内的IT从业者形成价格上的优势竞争力。
国内互联网厂商基于海外扩张与节约人工成本的需求,可能将一部分业务外包给印度,因为印度人工的成本是国内的四分之一不到,而印度低成本的IT从业者将形成低端颠覆,对国内从业者的就业机会形成了挤压。
但如今因为印度的短视,也使得印度丧失消耗了其借助外界资本增值与发展IT互联网产业、增加就业的机会,对国内互联网从业者、码农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次,它其实也给了大厂们一次警钟,海外产品的市场推广,需要思考几点,其一,需要思考如何规避本土化的风险,考量该地的营商环境再考虑是否深耕投入,不仅需要考虑商业上的竞争力,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反制手段。
其三是上兵伐交。需要反思的是,国内互联网厂商的出海策略更多聚焦在市场因素,而对于他国的政治环境的敏感性太低,中国商人在海外往往是将生意归生意,而没有抽出一部分精力与资源用于海外政商关系层面的维护。比如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资本除了挣钱之外,也会从政商关系层面、文化层面、就业市场等层面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的政策。这是中国的资本需要学习与借鉴的。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应该仅仅看该地的市场规模,也需注重在一个长远的战略框架之下,实现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通过互联网服务的基础设施接入去影响到当地的生活,承载当地的就业,当本土用户、本土就业市场与基础设施层面对其产生足够的依赖,便可以从更多维度去深耕用户价值,继而影响当地的政策与上层决策。
其四,出海市场的选择地尤为重要,东亚、中东、拉美与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市场的选择,如何匹配相应的力量与资源,如何建立本土性的打法,需要厂商们用户重新考量投入的比重。
无论是东南亚、中东还是拉美、非洲等市场,都依然值得大厂们去追逐,因为相对来看,这些市场无论是在营商环境、制度的规范性、对外界资本的友好度以及收入增速等诸多方面均有一定的潜力,而政策无常朝令夕改,营商环境恶劣的印度市场,或许并不值得。
政策无常朝令夕改,营商环境恶劣的印度市场,或许并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