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无人配送落地之路分析

2023-05-05 16:44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606.png

  随着物流快递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送货上门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商物流的头部企业如菜鸟,顺丰都拿出了具体方案。要解决物流末端配送这一痛点,无人车可能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目前的落地情况怎样呢?国外在无人配送方面正遭遇挫折,国内则高歌猛进,当然也遇到不少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中外两重天

  年轻人的生活观、消费观与智能、智慧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使无人配送,在我国物流快递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然而,国外的企业,对于无人配送,却在裁员,关门停运,真是冰火两重天。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747.jpg

  先看国外,电商巨头亚马逊,2019 年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研究如何用电动无人小车完成「最后三公里」的配送,当时颇意气风发,但进入2022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称为「Scout」的项目,却被亚马逊直接砍掉,将近 400 人的团队解散,内部转岗或者另寻高就。

  同年,联邦快递(Fedex)也宣布停运旗下的无人配送机器人Roxo。美国无人配送的领头羊 Starship 公司,也裁员超过 11%。曾经拿到大众、福特数十亿美元投资,无人驾驶领域的超级独角兽 Argo.AI 宣布解散。

  曾几何时,Starship 的第一款无人配送产品在伦敦街头,成功将披萨送到用户手中,点燃了这个赛道,亚马逊、联邦快递,沃尔玛等,自研或者合作创业公司进行无人配送的开发;资本也青睐,投资阿里巴巴的软银孙正义,就曾豪掷 9.4 亿美金给由谷歌 waymo 首席工程师创办的 Nuro 公司。

  有着合适场景的无人配送,在欧美就怎么进入寒冬?有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也有经济下行的因素,更有美欧各国央行持续加息的影响。过去十年曾长期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驱使资本将钱投入创新的领域寻求高回报,今天宽松时代已过去,无人配送机器人等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深受其影响。

  在国内,无人配送有百花齐放之势,不仅有互联网独角兽美团,京东,阿里,更有快递大鳄顺丰和三通一达,还有初创公司毫末智行、Apollo、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

  在无人配送这个赛道上,阿里、京东自带场景,自己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自己就是运营商。早在2021年上半年,京东物流获得的无人配送领域相关专利超过500项。

  在过去几年里,美团持续聚焦于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的研发;强调科技属性的京东物流更是无人配送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X事业部,布局无人配送,2019年11月发布最新一代4.0版本无人配送车。

  毫末智行没有直接面向C端提供服务,而是专注于提供无人配送解决方案;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手握自动驾驶技术的初创公司积极寻找商用场景,商用门槛更低的无人配送自然成了必然选择,推出了自主无人配送机器人。

  再说应用,美团无人配送车仅在北京已累计配送订单近5万单,并将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已在常熟等10个城市部分真实道路应用,覆盖校园快递等场景,具备人车协同运营体系;菜鸟小蛮驴、已在真实城市道路和小区中商业运营。

  低速无人驾驶不同类型产品加速落地,已在某些领域及场景实现了小批量的落地,难怪业内有人称,2021年是无人配送商用元年,无人配送的解决方案,正从一个长期趋势的探索,变成中期更现实甚至迫切的命题。

  为什么无人配送在国外熄火,在国内却高歌猛进,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支持:中国整体上对自动驾驶更加友好开放,这一点是世界公认的,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向美团、京东等企业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首次给予了无人配送车相应的路权。

  二是资金雄厚:美团、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家大业大,财力雄厚,短期内可以持续投入,直到无人配送商业化规模扩大到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另一方面,他们拥有末端物流配送场景,以及较完整的自主研发能力,可采用软件自研 +硬件采购+自运营的方式推进无人配送。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846.jpg

  三是场景适配:从自动驾驶落地的规律来说,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三大定律,低速、载物、商用场景的无人配送车更有机会率先大规模商用,尤其在末端配送中找到适配的场景。

  四是效率明显:美国的资料证明,从仓储或配送中心到最终用户,在大多数供应链中占整个运输成本的28%左右,其中大头主要来自配送人力成本。引入无人配送方案成为快递、外卖等场景的历史必然,除了提升当下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打破人力造成的边际成本天花板。

  五是范围广阔:无人配送+本地生活服务、无人配送+电商、无人配送+新零售等等,应用在城市开放区域的无人配送,应用场景更多,市场空间更大,随着技术架构体系在业内逐步达成共识,可适配通用性场景将更广泛。

  二、落地待有时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将采取自动配送,其蛋糕将远不止于千亿规模,然而今天,无人配送在中国的所有大街小巷出现,还为时过早,商业模式如何选择,成为入局企业面临的考验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502123850.jpg

  无人快递配送的优势是在上路,然而,应对公开道路行驶、小区穿行、路径规划、停车地点规划、人车交互等问题,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即使技术安全标准过关,成本应该不菲,落地应用还有很大的坎。并且,就目前来说,无人车上楼,难度特别大,这会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无人配送机器人的技术核心是自动驾驶,这对车辆定位、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车辆控制执行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当前绝大部分无人配送机器人仍然停留在 L3 水平到接近 L4 水平(高度自动驾驶),对高精度地图采集和路况规划还不完善,离独立运营还有一段距离。

  无人配送的落地,会带来技术挑战,但在这其中最难的挑战将是技术与商业、用户体验的有效结合。无人配送的前半程拼技术,而后半程则是拼运营能力、拼产品、拼用户体验。

  随着无人配送走向深水区,对场景理解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如果没有对场景的深刻理解,哪怕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比别人都深刻,也很难把技术转化成适合场景的产品。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