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长远来看,AI大模型的出现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所有行业都会被大模型重构,不亚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于物流来说,具有大模型落地的两大优势——数据与场景。在不久的将来,物流将逐渐展现出大模型应用的价值与前景;就今年来说,大模型已将物流技术4.0时代的大门提前推开。
一、产业应用是大模型的价值所在
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大模型成为2023年上半年中国科技产业的最热门词汇,我国研发的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近80个,位居全球第二。
但是,进入下半年后,国内大模型正在褪去泡沫,其未来的出路,必然是走向产业。也就是说,大模型的下半场是,模型即服务(Model as a Service),而这个服务,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产业。虽然前景还比较模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模型的建立,绝不是为了写诗,聊天,做些花花草草的东西,而是要推动产业的革命。大模型有两种类型:通用型,垂直型。前者求广 后者求专,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打造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通用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研究,泛化能力极强、适用大量复杂行业场景;而京东的言犀大模型,更显得垂直一些,专业性更强。由于通用大模型专业知识与行业数据积累不足,导致该类模型,精准度不足,同质化严重,无法创造出深层次的价值。在产业场景中,专业服务要求高、容错性低,需要能够在实际场景中真正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产业大模型,或者称垂直大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步入下半年,产业大模型的探索逐渐成为大多数深度思考者的共识,正代替”通用大模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适用于知识密集型、任务型产业场景,解决真实产业问题是大模型的追求。经济发展史表明,新技术想要大规模应用,成为时代的动力,首先应当立足产业,解决难题,人工智能发展的“终点站”是产业化应用,大模型也不例外。大模型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一定是在产业的应用当中,当产业效率和产业的边界拓展得到质的提升时,大模型才有了更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大模型产业落地需要从单点算法到多功能协同并在系统、产品层面实现端到端结合,并且需要实现算力提升。将大模型能力迁移到产业领域中,必然需要调优与二次训练,以为企业未来从“数据决策”向“知识决策”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产业需要可用、可控、可信、可负担的定制化模型,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上落地生根。也就是说,AI大模型需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快、更好的产业服务,从而使大模型发挥生产力作用。实际上,大模型更多是作为一个“底座”的概念存在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下,如何利用好并且更精准地发挥技术的作用才是更困难的事情。从产业端切入大模型,被京东许冉比喻为“从北坡攀爬技术珠峰”,道路虽然更加艰难,却有更波澜壮阔的风景。大模型,绝不是资本新故事,而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去思考的真实应用场景,是不断优化“成本、效率、体验”的一种工具。
大模型服务于产业的力度,取决于其本身含有的产业厚度,即是指能在多少产业场景中切实应用,为产业真正创造价值。更准确地说,大模型源于产业,也必将在未来服务于产业,产业才是大模型的最终归宿。当然,大模型如何从产业中产生,如何介入实际产业,如何完美适配产业需要,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问题,这是基于更长远未来的“技术追求”,同时也是围绕“价值创造”的务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角逐大模型落地的难点并不在于技术追赶,而在于产业突破。一个技术在产业里产生价值需要长周期的积累,大模型产业落地的角逐是一场长跑。大模型的竞争,是产业战略乃至国家科技战略的竞争,将成为未来20年变革所有行业的核心力量。深入思考国家及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产业AI未来,应从大模型的产业化上入手。大模型要源于产业土壤,更懂产业诉求,解决真实产业问题。普惠和突破则是大模型服务于产业的两大承诺。只有当AI大模型越来越深刻地塑造新的产业形态,并越来越激活更高效率的产业势能,这样的产业化AI比拼,才能奠定最终胜势。动辄上千亿参数的通用大模型算力成本,往往很高,因此,产业需要更适应自身成本需求和应用实际的“专业化大模型”。
二、落地物流的两大基础:数据与场景
所有行业都会基于大模型进行重建,物流行业也不例外。智慧级物流,是基于“计算+数据+模型”的综合产业智能,对于当前琳琅满目的大模型,物流业界的态度主流是观望,其实,物流有大模型落地的两大基础——数据与场景,可率先应用,以改变物流格局。
物流流程、数据等丰富成熟,更适合接受AI大模型的深入改造。智慧物流等领域,以物流为供应链中的智能制造,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上,本已有基础,因此更有希望更快步入AI智能化。物流具有的成熟技术条件、海量的数据,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一切都意味着大模型离物流并不遥远;头部物流企业和物流平台掌握超量数据,深度参与着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具备多样型的复杂应用场景,是大模型落地的天然土壤。其实大模型在物流行业的运用,很早就开始了,快递客户日常接到的人工语音电话,就用到了大模型功能,只不过是其基本、最简单的模型功能应用。
1、数据
总的来说,数字基础设施助推大模型服务千行百业,数据本身是驱动人工智能的重要力量,各产业每年产生的14亿优质交互数据,为大模型驱动产业AI落地,提供了充足数据动能。持续积累高质量的行业数据,离不开更强大的数据平台和更强的智能交互能力。ChatGPT自发布以来,通过大量人类反馈的交互数据,效果越来越好。由大模型带来的产业智能,必将优先在数字化领先的场景发生。从本质上说,大模型是指读取海量数据、参数的规模巨大的算法模型,经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后,能够适应一系列任务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