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红海危机对我国航运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4-01-24 16:22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之一,在红海冲突局面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以快速、稳定、可靠的优势,提供陆路替代运输方案。中欧班列是连接中囯和欧洲的重要陆上物流通道,可以绕过红海,避免战火的影响。发货后16天左右即可到达,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

  中欧班列途经沿线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城市,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 217个城市,对于集装箱运输来说更是可行。

  中欧班列经过10年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拥有一些独有的优势,相比港口运输,中欧班列货运操作流程更简便、通关手续、装箱更容易。

  中欧班列运价虽略高于航运,但速度更快,相比好望角海运航线,运输时间更短,且不受天气和海况的影响,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可靠性。

222.jpg

  供应链是一艘严格按照计划运行的船舶,一旦偏离航线,运费成本和行业情绪就会出现大幅波动。依托中欧班列化解危机,对降低国际供应链风险、维护国际贸易畅通发挥关键作用,企业可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班列和运输路线。

  3、局限线与拓展办法

  中欧班列作为陆路贸易通道,可以部分弥补海运受阻的影响,然而陆路通道,或者说中欧班列,有其局限性,主要有两点:一是运量不够,二是成本较高。

  中欧班列运力有限,与海运的载量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一艘大型集装箱商船能够运载1.5万到2万个集装箱,而一列中欧班列能够运载的集装箱只有40至100个,无法全面替代海运。

  因此,从体量上来说,红海危机给国际贸易供应链造成的损失,并非中欧班列或者国际公路运输可以弥补,海运的运量非现阶段的中欧班列和卡车所能比拟。

  欧盟是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经红海,过苏伊士运河是我国产品进入非洲、欧洲、阿拉伯和甚至美洲市场的主要门户,占出口大头的是汽车和光伏产品。

  欧洲市场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寻求突破的重点区域,而海运是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运输方式,有41.3%的汽车和20.8%的汽车零部件通过该航线运输,但中欧班列的运力有限,总运量来说只占中欧贸易的8%。

640 (3).jpg

  从货源结构上,适用铁路和公路的是较高货值商品,与传统的海运货物有区别。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的商品实际上无法支付中欧班列和国际卡车运输的成本。

  从我国航运到欧洲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商品,改用中欧班列,因运费较高,势必影响出口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在跟欧洲买家做生意时,往往是比较弱势的,不太可能通过商品涨价来抵消物流运费的增加。

  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转向多式联运,例如空运和海运的结合,货物可以运往迪拜,然后再空运,能够避开红海的危险区,以及非洲南端的长途航行。最近以色列和阿联酋就达成了一项协议,要在迪拜和以色列的海法港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将货物从波斯湾运往地中海。

  走波斯湾,在波斯湾北端的科威特或伊拉克卸货后,用铁路运输至地中海,然后再装船出发,也是一种替代的选择方案。

  因此,开拓如海铁联运、海空联运,以分散海运风险很有必要,根据航运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运输策略,以降低对传统海运市场的过度依赖,提高供应链韧性。

  然而,替代并不是完美,成本是制约该替代方案的主要原因,空运通常比海运的成本高出5到15倍,但名牌服装和昂贵电子产品等商品运输方面则不成问题,因附加值较好。另一方面,因航运滞塞,货物上架的时间增加一倍,更多托运人将无奈转向空海联运或空运。

  走海路的一般都是生活用品、服装鞋帽这类低附加值的,一出就是几十个货柜,虽然量很大但利润很薄,恐怕很难支付中欧班列和航空运费。

  从长远来说,火车的运输成本比轮船高很多,更适合承运高价值的货物,红海袭击影响全球供应链背景下,技术创新和研发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此次红海危机,短期内企业需要思考对策,但长期真正考验的是我国产业链的韧性,如何从容应对每一个不可抗力的变量?或许根本的出路在于产业升级,即降低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发展对价格和成本没那么敏感的高端制造业。

  持续推进我国出口货物附加值升级,推动升级产业结构、减少对低附加值产品的依赖,发展高端制造业,助力中国品牌和中国设计“走出去”,比如汽车、半导体、船舶、数控机床、手机等对时效性和运输成本都不是那么敏感。

  2023年以来,在中国整体外贸形势承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老三样” 服装、家具、家电出口出现颓势,但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却呈现逆势上扬。

  中国制造正加速走向中国“智造”,凭借中国长期以来制造能力的积累、产业链的强大优势,以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应对每一次全球贸易中的不确定性。

  对于亚欧大通道来说,着眼长远的扩展通道,立足中期的扩大运力,把握当下的服务质量。当前,关键举措是与中亚和欧洲加强统一标准的铁路轨道建设,减少中欧铁路换装次数,提升铁路最大货流量。

中欧班列.png

  中欧大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过去,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货运主要依靠海运,但现在,穿越中亚的陆运正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更快,而且更可靠。

  二、现航道的潜在危险与新航线的开辟

  当前,港口与通道政治重要性不断上升,国际供应链已遭遇三番五次的挑战。红海危机对我国航运市场的启示是,认识到国际航道潜在的危险性,多角度采取综合措施提升航运市场抗风险能力,更灵活地应对航道封锁等突发事件,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包括充分利用中欧班列和开辟北极航线增强中欧运输网络韧性等等,原则是,短期有效防控风险 长远加强多元布局。

  1、我国海运航道的潜在危险

  世界并不太平,国际海运情况风云突变,不可控的事件时有发生,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造成运河拥堵,传统航道可能变为“高危线路”——红海封锁危机, 曝光全球航运的最新软肋。

胡塞.png

  中美博弈等综合因素之下,无论中国的战略如何,海上安全始终是至关重要的,现行的通过马六甲与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