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化体系中,供应链撮合经济与劳动力的每个部分和流程,促进各个产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有效地处理工作。因此供应链越长、越复杂,就越可能面临无法修复的灾难性崩解。这种全球供应链的脆弱程度,从近段时间的“红海危机”可见一斑。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警示显示,红海危机正在给本就脆弱的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带来破坏性的影响。2023年底,也门胡塞武装开始在红海对“与以色列有关的船只”实施打击,导致多艘货轮在红海、曼德海峡及附近海域遇袭。多家国际航运企业宣布暂停红海航线,过苏伊士运河的贸易量在过去两个月中下降了42%。丹麦“海运情报”咨询公司近日警告,全球供应链的受损程度已超过全球新冠疫情初期。在当下产业结构迭代日趋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任何提高运输边际成本的因素都会增加整个体系的摩擦,而全球供应链决策者们也越来越趋向于向“保安全”演变。利用原有的全球供应链完成产品制造将不再是最优选。由于经济、战略、金融和技术环境的改变,全球的规模经济正受到冲击,变得日趋碎片化、岛链化和保守化。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冲突正在进一步降低全球整体所得和财富水平,人口减少意味着全球消费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在这种变化之下,全球正在形成新的供应链聚集区,比如临近美国的墨西哥、临近中国的东南亚。这些工厂虽然因所在位置不同,遇到的环境不尽相同,但却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低成本、区域化、科技化,正组成未来更短、更简单的全球供应链。▍不“卷”技术卷成本,制造业技术改进的步调在放缓你以为全球都在“卷”技术升级?但有一些产业观察者指出,事实是,碎片化的国际市场中,各分散产业聚集区的工厂们更愿意“卷”成本。各国企业目前的做法是:快速收割最后一波廉价劳动力。任何类型的大规模生产都需要巨大的规模经济,随着未来全球人口的不断减少,大量生产的流水线基本上已是过去式,而缩小规模经济带来的结果是——自动化程度正在降低。由于应用新技术在任何制造系统都会增加成本,自动化也不例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抢占”廉价劳动力是降低成本最迅速的办法。典型的产业区域就是东南亚电子产业链。近年来,伴随中国大陆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转型、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持续影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开始从中国大陆区域逐渐向越南、印度等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其中,廉价消费电子(包含手机和家电)的制造、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了早期迁移的产业链条。
除了早前的中国大陆,如今东南亚已经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搭建供应链的必争之地。截至2023年,三星集团在越南的投资已超过200亿美元,在当地打造了三星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贡献了三星1/3的全球电子产品出货量;苹果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制造工厂数量增加到仅百个。基于分散全球供应链风险的考虑和国际终端品牌客户的明确要求,富士康、环旭电子、立讯精密、和硕、歌尔等电子供应链知名厂商也已纷纷在越南设立工厂。有产业专家指出,当各方重新搭建廉价劳动力制造体系时,制造业的技术改进步调将放缓。快速的技术进步需要大量高技术工人,以及这些工人大规模协作的机会,加之用来开发、运营和应用的大量资本。而目前在整个东南亚供应链中,高技术工人并不是各个企业的重点关注对象。比如越南,虽然已跻身全球前15大电子产品出口国之列,但主要还是以承接消费电子整机组装及零部件业务为主。低劳动力成本、地理位置优势、税收激励政策和自由贸易协定是吸引外资企业纷纷来越南建厂的主要因素。虽然全球供应链转移的进程使得各跨国制造企业在东南亚获得了廉价劳动力,但凸显的弊端也很明显。越南政府2022年就曾表示,2022年一季度,部分地区出现局部用工短缺现象,短缺量达到约12万人,占招聘需求的近10%,比往年高出约2%-3%,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组装、木材加工等行业。越南的劳动者群体也开始更加追求性价比,那些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的行业将首当其冲地面临招工更难的困境,甚至未来不得不面临产业链转移。总体看下来,想要通过抢占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的企业红利期已所剩无几。而在东南亚区域内,这种制造业技术放缓的态势也不会持续太久。未来五年,企业将从当下“卷”成本再次回到“卷”技术,供应链将迎来新的一波转移,这次转移会走向技术更先进、产业升级更完善的地方。留给各国“卷”技术的时间,也同样不多了。抓住时间窗口,借鉴他者命运,优化自身战略,才是中国供应链在全球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供应链变短,生产与消费聚集于同一地点